■本報記者 蘇詩鈺
為推動“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促進社會服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元化、協同化,更好惠及人民群眾,助力新動能成長,近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教育部、民政部、商務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從以數字化轉型擴大社會服務資源供給;以網絡化融合實現社會服務均衡普惠;以智能化創新提高社會服務供給質量;以多元化供給激發社會服務市場活力;以協同化舉措優化社會服務發展環境;保障措施等六方面提出了16條相關意見。
產業發展進入“質變”階段
社會服務是指在教育、醫療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游、體育等社會領域,為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依靠多元化主體提供服務的活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國新未來科學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徐光瑞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意見》印發具有三點意義,一是明確了社會服務與互聯網融合的發展要求;二是給出了社會服務互聯網化的發展方向;三是豐富了《意見》可落地的保障措施,不僅強調了在財政和金融領域要創新扶持方式,還突出了加強職業教育培訓的重要作用。
12月12日,財政部專家庫專家、360金融PPP研究中心研究總監唐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信息交互效率的提升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大數據服務、物聯網、數據資源共享等產業的發展已然具備了較好的數據基礎,加上神經網絡模型領域在近年來取得了諸多突破,使得“行業+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產業發展模式已經進入了“質變”的重要階段。“數字中國”產業布局也到了關鍵的全面資源整合時期。
唐川表示,下一階段,“智慧城市”類項目的落地將不單局限于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越來越多的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也有條件借由發達地區的資源、經驗實施“萬物互聯”的方案。故而,此時在全國范圍推進“互聯網+社會服務”的整體落地,是合適且有利于我國各地區均衡發展、人民共同享受祖國發展紅利的重要舉措。
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
在保障措施方面,《意見》提出,要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針對市場化機制缺位、薄弱的公共服務領域,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積極支持。鼓勵創業投資基金、天使投資等加大對“互聯網+社會服務”的投資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互聯網+社會服務”企業發行包括創新創業公司債券在內的公司債券和“雙創”債務融資工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向東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增加財政金融支持,既要在市場主體培育方面提供便利的準入措施和減稅降費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解決中小市場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為此需要對這類新興的社會服務企業提供更加便利的支持,以便解決公共服務領域資金缺位問題,使得這類服務更加市場化和法治化。
唐川表示,針對“互聯網+社會服務”的項目融資協助工作,《意見》已明確提出,要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積極支持,即表明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態度。在此基礎上,地方財政可以借以政府引導基金參與新項目股權投資,以減輕社會資本的自有資金占用壓力?;蚩梢葬槍μ囟ǖ?ldquo;互聯網+社會服務”項目設立政府采購目錄“白名單”,以簡化項目立項、政府端預算支出論證的流程,以加強企業的參與意愿。在國家部委層面可以考慮設立“互聯網+社會服務”專項債,并開通針對“互聯網+社會服務”領域內企業的相關債券、ABS、定增審批、備案的“綠色通道”,以推進社會資金和地方項目可以更好地對接。財政資金和大型企業聯合扶持創業型“互聯網+社會服務”類企業也是完善“互聯網+社會服務”多層建設體系的重點。
公共服務類企業將率先受益
從受益產業來看,劉向東表示,在政策激勵到位的情況下,公共服務類的企業將會率先受益,特別是那些互聯網企業和率先運用互聯網技術改進便民服務的社會服務組織都會率先受益,受益范圍涉及設施建設、平臺培育以及公共服務均等化等諸多領域。
徐光瑞表示,從《意見》的全文來看,首先受益的行業是為社會服務提供技術支持的數據服務行業,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企業;其次是主營業務與教育、醫療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游、體育等領域緊密結合的行業,如遠程醫療、在線教育、智慧養老、數字創意、智慧旅游、智慧文化等企業;再次主要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等基礎性行業和跨行業跨領域綜合性平臺以及行業垂直平臺等,如信息基礎設施供應商、社會服務機構平臺型企業等。
而在唐川看來,更大范圍的政務系統互聯網化需要通信系統的支持,所以,以信息高效流動為導向的5G通信、智能應用等相關基礎設施和服務應用的建設將成為一大重點。未來網絡安全服務也會成為“互聯網+社會服務”的重要參與模塊,相關企業也會全面受益。此外,在此浪潮之下,對掌握新技術的專業人才需求必會快速增長,基于教學為先的原則,網絡教育項目預計也會相應增速。當然,為滿足硬件要求,以智能終端、信息中心、感應設備等新一代配套為核心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也將會進一步加速。
11:48 | 人保財險連續十五年護航廣交會 |
11:47 | 百龍創園2024年營收凈利潤雙增長 ... |
11:47 | 電廣傳媒投資的安化茶馬古道第一站... |
11:46 | 兩大核心產品快速放量 迪哲醫藥202... |
11:46 | 顧家家居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凈利雙... |
11:45 | 眾惠相互發布2024年報 業績高質量... |
11:38 | 申萬宏源一季度經營業績穩中有升 |
11:38 | 涪陵電力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09億... |
11:38 | 返利網智能導購實踐入選行業標桿案... |
11:37 | 實達集團“家校共育”智慧云平臺亮... |
11:37 | 華大智造成為全球唯一集齊四大利器... |
11:29 | 錦湖輪胎一季度利潤同比增長23.6% ...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