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左永剛
4月1日,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一季度峰會暨貨幣金融圓桌會議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劉世錦出席論壇并發表演講。劉世錦認為,現在需要做實做優,而非人為做高中國經濟,要為高質量發展打好基礎。他還表示,下一階段,中國經濟速度再低一點也可以承受,因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今后每年增長6.3%就足矣。
劉世錦指出,在中國經濟30多年的高速增長以后,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進入減速,到目前為止已經有8年時間。8年來,一直有不同說法:一是認為這是個周期性的波動,主要是凱恩斯模型,有高有低,這8年一直處在低的過程中,下一步有可能還會高;二是認為中國經濟受到外部沖擊,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國際上形勢不好,中國也不好。“這兩種說法我以為基本上不能成立。”
劉世錦認為,這是增長階段的轉換,也就是中國經濟是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未來的中速增長,這是一個大的分析框架。
劉世錦表示,十九大提出一個重要判斷,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和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內涵上是完全一致的。現在共識在逐步增加,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央提出新常態。新常態的第一條就是經濟由高速轉向中高速增長。在過去7年的時間,經濟有波動,部分人有一些悲觀。“2016年我們提出中國經濟已經接近底部,開始觸底,逐步進入一個中速增長的平臺。所以,不要太悲觀。”
劉世錦解釋,從需求側來講,過去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從需求側來看主要是高投資,高投資主要是三大需求來源,出口、基礎設施、房地產,俗稱三只靴子。高投資要處理的就是三只靴子的落地。從實際情況來看,出口曾經以20%增速增長很多年,近兩年開始出現負增長,雖然去年增幅相對比較高,但以后年增長5%左右很可能是一個常態;基礎設施投資最高點也已經過去;房地產投資歷史需求峰值最大或者增長速度最高點在2013年或者2014年已經出現,出現了以后房地產投資總體上成為一個回調的態勢。在過去幾個月,房地產如果剔除價格因素,實際上已經出現負增長。2018年總體上會是在零左右進行波動。從供給側來看,我國去產能取得了比較大的成效,一方面政府在推動,更多的還是市場在起作用。所以,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來看,應該說基本上都觸底了。
劉世錦認為,2016年下半年是經濟的第一次觸底。這個觸底可能是多次反復的,需要驗證的過程。2017年觸底并且轉入中速增長平臺得到了初步的驗證。所謂觸底的確切含義是穩住了,不再明顯的繼續往下走,不再明顯的大幅度反彈,重返高增長軌道也不可能。進入平臺周期,新的平臺逐步進入中速增長,也可以說是中高速增長。
“但過去七年轉換的過程是中高速,未來就是中速。當然也可以講新階段,就是高質量發展階段。將來在高速增長的平臺上和中速增長的平臺上都會有一種周期性的波動,那是在這個平臺上的周期性的波動,而平臺之間的轉換無法用周期說明。”劉世錦指出。
對于中國經濟到底應該怎么走,劉世錦認為,現在需要做實做優,而非人為做高中國經濟,要為高質量發展打好基礎。現在還沒有進入高增長階段,現在只是在為這個階段做準備,對宏觀經濟關鍵是要降風險、擠泡沫、增動能、穩效益,提高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降風險,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部分企業過高的杠桿率。擠泡沫,主要是一部分城市的房地產泡沫。增動能,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動能。一部分是純粹的新動能,還有一塊是傳統經濟這一塊怎么和新經濟結合,如何提升它的效率。這里所產生的動能應該是相當大的。穩效益也相當重要。2016年下半年以后利潤的回升主要是上游,這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希望將來的利潤在各個行業中能有比較均衡的分布,而且比較穩定,特別進入中速增長平臺以后,能夠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均衡分布的盈利能力,這對去杠桿也是有利的。
談及中國經濟下一階段發展態勢,劉世錦認為,“中國經濟速度再低一點也可以承受,因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今后每年增長6.3%就足矣。”
17:14 | 萊美藥業:公司持續推進新增藥品IN... |
17:14 | 中科海訊:截至2025年4月18日公司... |
17:14 | 蔚藍鋰芯:馬來西亞天鵬一期項目現... |
17:14 | 華僑城A:截至4月18日公司股東總... |
17:14 | 萊美藥業:納米炭鐵是在公司產品納... |
17:14 | 廣博股份:母公司未分配利潤為負數... |
17:14 | 盛幫股份:目前使用PEEK材料的產品... |
17:14 | 阿爾特:機器人業務目前處于早期培... |
17:14 | 怡亞通: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股... |
17:14 | 南山控股:控股股東中國南山已全額... |
17:14 | 易天股份:研發過程中會使用到PLM... |
17:14 | 國藥一致:公司目前無重組計劃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