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春蓮
近日,海洋氫能開發技術與應用國際研討會在2025國際氫能大會暨國際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展覽會上召開,推動海洋氫能技術突破、場景創新與產業協同,群策群力共建標準、共拓場景,構建中國海洋新能源產業新格局。
中國氫能聯盟秘書長、國家能源集團氫能事業部主任、國華投資(氫能公司)總經理劉瑋表示,海洋氫能是指海上風光資源就地轉化為氫,并進一步向綠色氫基燃料轉變。這條技術路線既可以有效保障海上風光資源規模化開發與利用,又能打通全球綠色航運走廊,是促進全球氫基能源貿易的重要手段,海洋氫能有望成為深遠海可再生能源開發與碳中和發展的核心支撐力量。
海洋氫能產業蓄勢待發
當前,我國的海洋氫能技術裝備正在陸續發布,各個示范項目也逐步落地,中國的海洋氫能產業正蓄勢待發。
近日,我國首個海洋氫氨醇一體化項目在山東煙臺建設完工,正式進入調試階段,為項目投運及海上制氫全流程實證檢驗奠定基礎。該項目由國家能源集團氫能有限責任公司、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和國能氫創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建設。項目可以利用海上新能源離網制氫,并將綠氫進一步轉換為容易儲存的氨和甲醇,這兩種化工產品既是船舶的清潔燃料,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能廣泛應用于化工生產和能源領域。
這是國內首個通過船級社審查的海上氫能示范項目,意味著氫能產業從陸上規模化向海上產業化的轉移,對海上氫能產業發展有重要示范意義,也標志著我國海上制氫技術正實現全鏈條突破。
劉瑋表示,海洋氫能的三大場景是近岸“半海半陸式”海風陸制助力工業脫碳、遠海“全海式”海上氫氨醇綜合能源樞紐、“零碳島嶼”海洋氫能一體化供能解決方案。根據中國氫能聯盟對路徑的思考,海洋氫能有望實現海上能源樞紐愿景,建議從技術、裝備、法規和產業政策維度推動海洋氫能發展,打造海洋氫基能源網絡,推動全球海洋氫能法律框架和國際公約建立。
同時,劉瑋還分享了國家能源集團海洋氫能“三步走”戰略,即一期已建成圍繞山東煙臺海上漂浮式光伏固定式平臺制氫/氨/醇項目,以海上電氫醇試驗打通全技術鏈條,打造海洋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及海上新能源制氫及綜合利用示范項目;二期到2027年,在江蘇鹽城建設海上風光同場半潛式兆瓦級制氫百噸制醇項目,打造海上綜合能源平臺及海上標桿工程,打造海上可再生能源平臺關鍵技術及兆瓦級長時間應用示范;三期到2030年,規劃南海深遠洋海上風電浮式千噸級制綠色氫基燃料項目,實現綠色燃料批量化生產,貫通海洋氫能商業化,打造深遠海洋能源島,走通海洋氫能商業化。
海洋氫能迎來快速發展期
今年以來,多個部門在不斷出臺相關支持海洋氫能發展的政策。
2月份,自然資源部等六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力爭到2030年,海洋能裝機規模達到40萬千瓦,建成一批海島多能互補電力系統和海洋能規模化示范工程,形成系列高效、穩定、經濟的海洋能技術裝備產品,培育一批具有較強技術研發能力和全球競爭力的海洋能規模化開發利用企業。
此外,浙江、廣東、山東、福建等多個沿海省份出臺的氫能產業政策都明確提出了對海洋氫能的支持。
海洋氫能迎來快速發展時期,中國氫能聯盟也提出了海洋氫能未來產業化和商業化的三階段發展路徑。
第一個階段,“十五五”是最為關鍵的時期,它是奠定未來海洋氫能能否真正產業化的基礎。目的就是要通過未來五年,能夠真正實現海洋氫能相關技術裝備的體系化開發和模塊化開發。同時,能夠探索形成真正實現海洋氫能的工程化技術體系,這也是要初步建立起有別于陸上氫基項目的工程設計標準。
第二個階段,在產業培育期之后,2030年到2050年進一步探索氫能、化工和電力在海上規模化的耦合,實現規模化。同時,也要探索如何和碳市場交易相結合,如何進一步挖掘海洋氫能碳資產的價值,來更好的支撐海洋氫能的商業化。最重要的是能夠有效打通綠氫和氫基產品的國際貿易體系。
第三個階段,在2050年到2060年,用十年的時間推動海洋氫能進入商業成熟期,實現海洋氫能技術和裝備的全球出口,而且能夠打造海洋氫基能源網絡。
(編輯 何帆)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