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帆
2025年3月28日,中國民航局向廣東億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與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頒發全球首批載人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運營合格證(OC證)。這一消息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層浪,讓低空經濟再度成為焦點。人們對這一突破性進展寄予厚望,但OC證的頒發是否意味著相關行業可以“一飛沖天”了?
OC證的意義
從試驗到商用的“通關文牒”
OC證的落地,無疑是低空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此前,億航智能的EH216-S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已獲得全球首個載人eVTOL產品型號合格證(TC)、標準適航證(AC)、生產許可證(PC),適航三證解決了制造與生產的問題,而本次OC證的獲得,則解決了“起飛”的關鍵一環,即確認載人航空器符合安全標準和運營要求,持有OC證的企業可在獲批區域內開展商業載人運營服務。這意味著低空載人服務及未來城市空中交通正式開啟商業化進程,逐步邁向大眾消費階段。
OC證的頒發背后,是國家對低空經濟的系統性布局。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首次將“低空消費”納入國家頂層設計,支持文旅觀光、物流配送等場景落地。截至2024年年底,全國已開通低空航線超300條,注冊通航企業突破700家,政策紅利加速釋放,低空經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紛紛出臺,北京、上海、杭州、合肥等15個城市與企業攜手共建低空經濟生態圈,計劃到2025年打造涵蓋低空飛行路線、低空應用示范區等多個領域的上百個示范項目。各地還建立產業基金,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政策的東風,為低空經濟發展揚起了前行的風帆。
市場需求層面,低空經濟的潛力同樣巨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個性化旅游、高效物流配送等需求日益增長。在旅游領域,低空旅游以其獨特的視角為游客帶來了新奇體驗,逐漸成為熱門旅游方式之一;物流行業中,無人機配送在解決“最后一公里”配送難題上優勢顯著,尤其在交通不便地區或對時效性要求極高的配送場景中,其價值愈發凸顯。不僅如此,低空經濟在應急救援、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環保監測等領域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應急救援時,無人機能迅速抵達現場偵察災情、投遞物資;城市管理中,可用于違章建筑監測、城市巡查等工作。據測算,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超5000億元,預計2030年有望達到2萬億元,2035年更是有望達到3.5萬億元。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市場基礎。
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僅僅有了OC證,并不意味著低空經濟就能一帆風順地“起飛”,低空經濟要真正騰飛,仍需跨越重重關卡。
技術瓶頸
從“實驗室驗證”到“規模化應用”的硬核攻堅
雖然我國在無人機、人工智能、先進通信和材料等技術領域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在低空經濟的一些關鍵技術方面仍存在短板。以eVTOL為例,其對鋰離子電池的性能要求極高,目前我國在航空發動機、航電系統等核心技術上對外依存度較高,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eVTOL電池能量密度僅280Wh/kg(航程不足200公里),而國軒高科研發的400Wh/kg適航級電池尚未實現量產。固態電池商用還需3年—5年的時間,制約載人飛行器規模化投放。此外,適航認證周期(5年—8年)也遠超部分企業研發周期,讓中小企業資金鏈承壓。
國內無人機制造所需的主控芯片、智能儀器儀表和傳感器等關鍵核心元器件,尚不能完全自主掌握。復雜環境感知技術尚未突破,山區無人機事故率較城市高5倍。合翼航空通過500萬小時虛擬試飛積累數據,雖將沖突預測準確率提升至95%,但暴雨、大風等極端天氣下的適航性仍待驗證。
eVTOL適航審定雖嚴格,但大規模商用后的突發狀況(如極端天氣、系統故障)應急能力仍需驗證。公眾對無人駕駛載具的接受度較低,安全事故可能會對行業造成階段性沖擊。
空域管理
從“碎片化”到“蜂窩化”的體制重構
盡管政策已明確低空空域“可飛”,但如何“高效飛”仍是難題。當前,低空空域的動態監管與跨區域協調機制尚未成熟。例如,深圳跨海航線需協調民航、海事、軍事等多部門空域權限,現有體系難以支撐大規模商業化運營。
在空域管理上,盡管我國積極推進低空空域改革,劃定了兩類非管制空域,但目前低空空域開放程度依舊有限,空域審批流程繁瑣復雜。隨著低空飛行器數量不斷增加,對空域的合理規劃和高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空域管理體制,提高空域資源利用效率,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安全監管方面,低空經濟涉及多種飛行器和復雜應用場景,安全風險較高,而當前我國低空安全運行監管技術和體系尚不完善,監管難度較大。一旦發生安全事故,不僅會影響行業整體聲譽,還可能阻礙行業整體發展進程。
此外,低空經濟發展還存在“多頭管理”與“管理空白”并存的現象,“一站式”飛行審批機制尚未完善,全國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也有待建立。這些管理模式上的問題,嚴重制約著低空經濟的健康發展。
當前全國低空空域利用率不足30%,部分地區審批周期長達7天。盡管深圳、合肥等26個試點城市推行“垂直分層、動態釋放”策略(如工作日劃為物流通道、節假日轉為文旅空域),但全國統一空域編碼體系尚未建立,導致武漢、成都等地的空域開放程度差異顯著。
商業模式
從“盆景場景”到“生態雨林”的價值鏈躍遷
產業轉型關卡同樣是低空經濟發展路上的一大挑戰。目前,我國低空經濟市場體系尚不完善,應用場景雖有所拓展,但普及率仍然較低,主要應用于農業植保、旅游觀光、短距離配送、醫療急救等場景,且大多處于早期探索階段,缺乏成熟穩定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例如,eVTOL產品造價高、載客量少,應用初期主要面向對時間敏感、支付能力較強的小眾群體,距離全社會規模化推廣普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時,我國低空經濟在產業結構上也存在不合理之處,僅從無人機產業價值鏈看,原材料、零部件和整機制造等中上游環節產值占比達70%,而設計測試和運營服務的占比較低,消費需求端的產值僅為全產業鏈的15%左右。這種產業結構并不利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亟待轉型升級。
以OC證為起點
構建天空經濟新生態
OC證的頒發開啟了低空經濟的“閘門”,但相關行業“起飛”絕非一蹴而就。空域管理的精細化、安全信任的建立與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是決定其能否從“萬億藍海”變為“經濟引擎”的關鍵。唯有跨越這三重關卡,低空經濟方能從“政策熱”走向“市場火”,真正重構人類出行與城市發展的未來圖景。
01:24 | 我國明確加快農業強國建設路線圖和... |
01:24 | 中資券商“出海”持續傳遞中國市場... |
01:24 | 中央匯金再次增持ETF 維護資本市場... |
01:24 | 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升至32407億... |
01:11 | OC證落地 低空經濟“起飛”仍需跨... |
01:11 | 國家數據局啟動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 |
01:11 | 業內預計:一季度信貸、社融數據整... |
01:11 | 一季度GDP前瞻:多家機構預測同比... |
01:11 | 商務部:一如既往為包括美資企業在... |
01:11 | A股上市公司開啟新一輪質量提升行... |
01:11 | 頭部量化私募集體“按兵不動”堅守... |
01:11 | 多家公募基金發聲:短期波動不改A...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