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毛藝融
近年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快速發展,憑借技術水平、產品可靠性和服務優勢,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11月我國工程機械進出口貿易額為46.78億美元,同比增長15.3%,其中進口額1.93億美元,同比下降5%;出口額44.85億美元,同比增長16.3%,環比10月份增幅繼續擴大。
業內人士認為,工程機械出口高增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海外市場需求逐步回暖;另一方面,我國工程機械產業全球競爭力凸顯。
以深圳證券交易所市場(以下簡稱“深市”)上市公司為例,2024年前三季度,深市265家工業機械行業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超3560億元,凈利潤超270億元。其中,巨星科技、雙環傳動、科達利等88家公司營業收入增速超10%,三花智控、巨星科技、豪邁科技等10家公司凈利潤超5億元。
加速改革 提升核心競爭力
設備高端化是中國工程機械出海的關鍵。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劃,聚焦關鍵環節,旨在加速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歐美對于進口產品的高標準要求促使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不斷完善自身,向高端化進發。
業內人士表示,這有賴于國內企業的潛心研發、技術壁壘的不斷攻克,我國在大型化、高端化設備上的研發水平不斷提升,產能持續增加,取得的部分成果為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獲取了不少優勢。
徐工機械已發展成為國內工程機械龍頭之一。徐工機械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工程機械行業低谷期,徐工機械全力推進智改數轉網聯董事長“一號工程”,隨著一系列改革舉措的落地生根,改革紅利逐步釋放。
山推股份已經建立完善了涵蓋推、道、裝、挖、礦卡等系列主機產品及工程機械零部件等完整產品鏈。“公司持續提升研發能力,堅定不移地推進產品結構差異化調整戰略,產品加速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等大馬力、新能源、智慧施工產品轉型。”山推股份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作為率先開啟工程機械電動化新賽道的企業,柳工是行業電動產品型譜較為齊全的提供商。公司在加快鍛造新質生產力方面投入頗多。“通過引入高精度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及智能物流系統,裝載機智能工廠實現了生產高度自動化和物料智能立體化流轉。”柳工裝載機智能工廠制造總監姚東旭介紹,目前工廠已具備年產約3萬臺裝載機和2千臺平地機的能力。
“近年來,公司成功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推進‘三全’戰略,加快鍛造新質生產力,成為公司穿越行業周期的最大助力。”柳工黨委書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曾光安表示,在波譎云詭的市場環境和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下,柳工將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深耕制造業,以長期主義打造百年品牌,推動產業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加快振興民族裝備制造業。
持續優化全球投資布局
徐工機械將國際化作為穿越行業周期、打造百年老店、建成世界一流企業的必由之路。“加速推動國際化戰略,積極開拓海外市場,進一步完善全球產業布局,覆蓋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產品高端化與國際化雙重趨勢的驅動下,公司盈利能力不斷提升,前三季度營業收入687.26億元,其中,國際化收入占比46.6%,同比增長約9%。
中聯重科也在出海業務方面交出滿意答卷。數據顯示,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43.86億元,其中境外收入176.44億元,同比增長35.42%。
“境外收入占比以及新興板塊占比的大幅提升,使得公司的收入和利潤來源渠道更多、穩定性更強、質量更高,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韌性和動能持續增強。同時,海外營收的區域分布愈加多元、本土化布局更加完善,產品更加豐富。”中聯重科董秘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作為推土機行業龍頭,山推股份不斷拓展海內外市場,推進海外市場本土化運營。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山推股份在俄羅斯、美國、烏茲、沙特、比利時等地先后建立海外子公司,海外業務收入大幅增長,截至目前海外收入占比超過55%。
此外,柳工已成為生產制造重大基建領域國之重器的國際化企業,在出海業務方面走出一條特色之路。公司目前擁有30余家海外子公司和機構、4大海外制造基地、500多家經銷商為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產品和服務。“柳工海外收入占比持續提升,成為近年來業績增長的核心動能,有效平衡了行業周期波動。”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國開證券分析師崔國濤認為,從中長期來看,基于海外渠道布局的日臻完善、核心部件自主化率提升帶來的產品性價比進一步提高,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有望憑借綜合競爭優勢不斷提升全球市場份額。
(編輯 孫倩)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