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雨瑤 見習記者 金婉霞
近期,AI眼鏡概念火爆,機構也密集調研AI眼鏡相關上市公司。12月23日,多家上市公司就相關布局在互動平臺與投資者積極互動。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端側AI應用的加速落地,AI眼鏡成智能穿戴市場新風口,或引領下一代終端革命。不過,從競爭格局看,目前AI眼鏡市場競爭尚處于群雄逐鹿態勢,呈現多元化特點,尚未形成頭部效應。
2025年有望迎來AI眼鏡上市高峰
“嗨!閃極,開始錄制視頻。”戴上AI眼鏡,記者通過語音向眼鏡背后的大模型發布命令,AI眼鏡隨之開始執行命令,記者目之所及均被眼鏡上的攝像頭所記錄并在后臺生成視頻。12月19日,記者在閃極AI「拍拍鏡」A1(以下簡稱A1)上市發布會現場,親自體驗了一下AI眼鏡的神奇“魔力”所在。
A1出自閃極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閃極科技)。記者從企業方面進一步獲悉,公司已實現了AI眼鏡的量產,首批預售產品量為5萬臺。據工作人員介紹,隨著大模型的迭代完善,AI眼鏡可以隨時調取佩戴者“見過”“聽過”的歷史信息并語音反饋結果,以此來幫助佩戴者“記憶”、成為“外接大腦”。
一位搶到A1的電子產品發燒友對記者稱:“高清攝像、高品質音樂播放以及智能語音助手是這些AI眼鏡的通用功能,我迫不及待想體驗一下它的硬件和軟件實力,999元的預售價格也還可以接受。”
隨著AI眼鏡走熱,國內外多家科技公司積極入局該賽道。例如,9月份,Meta在Connect大會上推出全新限量版Wayfarer智能眼鏡。11月份,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旗下小度科技發布了全球首款搭載中文大模型的原生小度AI眼鏡。
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外多家科技巨頭還密集披露AI眼鏡在2025年相關上市計劃及進展。鑒于此,多位行業分析人士預測,2025年或是AI眼鏡上市高峰,屆時,行業可能會迎來“百鏡大戰”。
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表示,當前AI眼鏡市場涌入的選手既有大型科技企業,也有不少初創企業,競爭格局呈現多元化特點。“在這種背景下,一是要警惕市場競爭加劇可能導致的價格戰;二是技術迭代速度快,如果不能及時跟進可能會被淘汰;三是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在數據隱私方面的規定可能會影響企業的運營模式。”郭濤表示。
AI眼鏡或成大模型的重要應用載體
有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驅動AI眼鏡發展的很大因素在于大模型的應用落地。事實上,隨著大模型向應用端的加速滲透,包括手表、手環等在內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已引發市場關注,其中尤以AI眼鏡為最。
據Wellsenn XR的報告,預計到2030年后,AI+AR智能眼鏡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到2035年,AI+AR智能眼鏡最終實現對傳統智能眼鏡的替代,全球AI+AR智能眼鏡銷量將達到14億臺。
為什么是眼鏡?在A1發布會現場,閃極科技創始人兼CEO張波在宣講中給出了自身的思考:基于智能手機等硬件載體的大數據正在耗盡,這讓大模型的迭代進入了瓶頸期,而眼鏡這一新載體可能會為大模型創造出新的數據。“智能眼鏡可以以人的視角‘看見’、‘聽見’現實世界,創造更多數據。”張波表示。
“首先,從技術層面來看,AI眼鏡結合了增強現實、虛擬現實、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多種先進技術,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和便捷的交互體驗。”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對記者表示,“其次,從市場需求角度來看,無論是在醫療健康、工業生產還是日常生活中,AI眼鏡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例如,在醫療領域,AI眼鏡可以幫助醫生進行遠程診斷。”
首創證券研報還列舉了智能眼鏡的幾大優勢:體積較小,方便攜帶;具有近視眼鏡、墨鏡、裝飾眼鏡等功能;解決了用戶的痛點,其具有接打電話功能,為用戶省去從口袋里面掏出手機的動作,或拿出耳機的動作等。
“AI眼鏡作為全新品類,目前整體市場規模還處于快速萌發階段。”張波坦言,盡管公司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及資源,但目前產品在軟件和量產等諸多方面仍面臨一些挑戰和不足。他透露,目前閃極A1在眼鏡硬件、手機APP、智能助手、云盤服務、AI閃記等核心功能方面已趨于完備,未來,也將通過在線升級的方式加速實現時光回溯、實時翻譯、直播推流、智能記憶、語音撰寫等功能與服務。
(編輯 才山丹)
12:11 | 趣睡科技2025年首季業績迎來“開門... |
12:11 | 鼎龍股份2024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 |
12:11 | 九州通2024年營業收入1518.10億元 ... |
12:10 | 領克900正式上市 引領家庭旗艦大六... |
12:09 | 康芝藥業2024年經營情況保持平穩 |
12:08 | 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4.4% 盈... |
12:06 | 信維通信2024年實現營收87.44億元 ... |
12:05 | 錨定絲杠磨床賽道 高測股份積極開... |
11:57 | 半導體設備行業景氣度回升 先鋒精... |
11:53 | 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 |
11:50 | 高附加值產品銷售占比提升 格力博... |
11:49 | 潤澤科技一季度凈利潤4.3億元 擬5...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