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經濟產業鏈條長、導流效應大、社會效益高,對擴大消費、拉動投資、增加就業的促進作用日益凸顯。近日,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推動東北地區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立足東北冰雪資源稟賦,聚焦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等全產業鏈發展,明確了推動東北地區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路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舉措,有利于把冰雪經濟培育成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的新增長點。
一、發揮優勢、鍛長長板,推動“冷資源”轉化為“熱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東北全面振興和冰雪經濟發展,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強調“要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的獨特資源和優勢,推進寒地冰雪經濟加快發展”。東北地區冰雪資源得天獨厚,冰雪旅游持續火爆,冰雪經濟不斷升溫,“冷資源”轉化為“熱經濟”正在成為東北振興的新亮點。
(一)冰雪資源得天獨厚。東北地區雪量大、雪質好、雪期長且天然雪場多,與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同處“冰雪黃金緯度帶”,是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之一,發展冰雪經濟優勢明顯、前景廣闊。我國現有26個國家級滑雪旅游度假地,其中東北12個,接近“半壁江山”。地處我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市,素有“神州北極”“極寒之都”的美譽,全年冰雪期長達240多天,通常從10月下旬就能開啟寒地試車季,可以為寒地試車提供超長驗證時間和良好測試環境。
(二)冰雪旅游持續火爆。東北地區積極探索“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2023年冬季東北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大規模“南客北上”是東北旅游業未曾有過的火熱局面,極大提振了東北全面振興的市場活力和發展信心。“南方小土豆勇闖哈爾濱”“潑天富貴終于輪到東北了”成為全網熱門話題,哈爾濱多次榮膺《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冰雪旅游十佳城市榜首,長春、白山、吉林、延邊位居冰雪旅游熱門目的地前列。
(三)冰雪經濟多點開花。東北地區冰雪旅游帶動冰雪運動、冰雪裝備、冰雪文創、寒地測試等冰雪產業持續煥發活力。冰雪運動方面,黑龍江冰雪運動參與率達到58%、居全國首位,哈爾濱、七臺河被授予“奧運冠軍之城”。冰雪裝備方面,東北索道產品成功進入北京冬奧賽場,高端速滑刀、短式冰雪滑撬、空中技巧滑雪板等填補了我國相關領域空白。寒地測試方面,航空器耐寒測試、汽車耐冷性測試、類極地氣候冰雪研究測試等實現新突破,呼倫貝爾建成設施完備的冬季汽車測試中心。
二、業態融合、揚長補短,促進冰雪經濟全產業鏈發展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要把發展冰雪經濟作為新增長點,推動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游全產業鏈發展。《實施方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圍繞打造世界級冰雪品牌和冰雪旅游勝地、建成我國冰雪經濟高地、助力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對發展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全產業鏈作出全面部署,多業態融合、全鏈條協同激發東北冰雪經濟活力。
(一)提升冰雪旅游品質。冰雪旅游是冰雪經濟的重要引擎,后冬奧時期我國冰雪旅游持續走熱,連續兩個冰雪季游客超3億人次,助推東北冬季旅游從淡季到旺季的華麗轉身。但也要看到,東北地區冰雪旅游產品和業態組合仍不完善,多以滑雪運動體驗為主、休閑度假產品不足,“一季養四季”問題普遍存在?!秾嵤┓桨浮诽岢鲆院邶埥瓉啿剂?、吉林北大湖、內蒙古扎蘭屯、遼寧天橋溝等國家級滑雪旅游度假地和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吉林長白山等景區為重點,支持建設全球知名冰雪旅游高質量目的地,加快發展冰雪文化旅游和休閑度假產業,探索發展冰雪旅游新業態新場景和夏季服務業態,引導冰雪旅游目的地從單季開放向四季運營轉變。
(二)加快發展冰雪運動。冰雪運動是冰雪經濟的基礎支撐,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推動我國冰雪運動跨越式發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從愿景變成現實,開啟了我國冰雪運動新時代。但也要看到,我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初級滑雪市場,滑雪人次逐年穩步增長但一次性體驗滑雪者比例較高,重大冰雪賽事活動偏少。《實施方案》提出廣泛開展群眾性冰雪運動,因地制宜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群眾性冰雪運動品牌;積極舉辦高水平冰雪體育賽事,支持創建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加強冰雪運動場地設施建設的同時,積極謀劃場館賽后綜合改造利用和多季節運營。這有利于推動東北冰雪運動普及發展,持續激發廣大群眾冰雪運動熱情。
(三)傳承發展冰雪文化。冰雪文化是冰雪經濟的內涵底蘊,東北地區冰雪文化源遠流長、特色鮮明,“北國好風光、美在黑龍江”“長白天下雪”等冬季旅游品牌深入人心,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吉林國際霧凇冰雪節、查干湖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呼倫貝爾冰雪那達慕等冰雪節事活動廣受好評。作為我國現代冰雪文化肇興之地,“冰城”哈爾濱在上個冰雪季創造了“爾濱現象”,一度成為社交媒體上最熱的文化符號之一,這個冰雪季將疊加第9屆亞冬會契機繼續升級“冰雪奇緣”?!秾嵤┓桨浮诽岢鰪娀┪幕故就茝V,支持打造冰雪文旅東北品牌;創新發展冰雪文化產品,支持長春、哈爾濱等建設冰雪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冰雪文化與紅色文化、工業文化、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發展,有利于加強冰雪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加快發展冰雪文化產業。
(四)培育壯大冰雪裝備制造業等。冰雪裝備是冰雪經濟的重要組成,也是我國特別是東北地區亟待補齊的發展短板。我國已形成15大類冰雪裝備器材產品體系,基本實現了從頭到腳、從個人到場地、從競技競賽到大眾運動的冰雪裝備器材全覆蓋,黑龍江、吉林、河北、福建、山東等地初步形成了冰雪場地設施裝備、大眾運動裝備、冰雪休閑裝備等特色產業集群。但也要看到,我國冰雪裝備產業發展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差距明顯,創新能力和品牌影響力不足,雪場設施澆水車、拖掛式架空索道等高端冰雪裝備多以國外品牌為主。東北地區冰雪裝備企業數量少且規模小、技術創新投入不足、產品更新換代滯后等問題尤為突出?!秾嵤┓桨浮诽岢黾訌姳┭b備器材研發制造,重點提升造雪機、壓雪車、制冰機、清冰車、索道纜車等裝備研發制造能力,發展壯大個人冰雪運動器材產業;加快冰雪裝備器材推廣應用,支持符合條件的冰雪文旅領域設施設備更新。此外,針對獨特的氣候條件,《實施方案》提出培育發展寒地測試、寒地中藥材、數據中心及算力中心等特色產業。
三、多措并舉、打通堵點,形成東北全面振興新增長點
東北地區冰雪經濟發展還不充分,“冷資源”變身“熱經濟”仍存在管理體制不暢、要素保障不足、發展環境不優等問題?!秾嵤┓桨浮穲猿旨哟笾С至Χ群图ぐl內生動力相結合,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雙向發力,著力破解制約冰雪經濟發展的難點堵點痛點,加快冰雪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新動能,更好展現東北全面振興發展新局面新氣象。
(一)強化冰雪經濟要素保障。推動東北地區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資金特別是林地、水面等土地要素的支撐保障?!秾嵤┓桨浮肪劢贡┤瞬排囵B、投融資支持、土地要素保障等,落實落細相關政策舉措。圍繞技能型人才培養,提出開設冰雪經濟相關專業,打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立足冰雪運動人才優勢,提出引導冰雪項目退役運動員等從事冰雪運動教育培訓工作。圍繞投融資支持,提出加強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金融機構信貸等支持,同時重視引進民營資本和外資參與冰雪資源開發。圍繞土地要素保障,提出優先安排用地指標、合理保障使用林地等;對利用現有山川水面建設冰雪場地設施,不占壓土地、不改變地表形態的,可按原地類管理。
(二)深化冰雪經濟交流合作。推動東北地區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做好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兩篇文章”。區域合作方面,《實施方案》提出支持東北地區建立冰雪旅游合作機制,以哈爾濱—亞布力—雪鄉—牡丹江—延邊—長白山—通化—丹東—本溪—沈陽—撫順—吉林—長春—哈爾濱環線為重點,共同策劃推廣冰雪旅游精品路線;提出健全跨區域旅游市場舉報投訴聯合處理機制等,推進冰雪旅游跨區域聯動發展。對外開放方面,《實施方案》提出高質量建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冰雪體育示范區、高水平辦好冰雪產業國際展會等,搭建國際冰雪經濟合作平臺;提出辦好中俄冬季青少年運動會等,鼓勵邊境地區開展跨境冰雪賽事等,以中俄為突破口拉緊冰雪人文交流紐帶。
(三)加強冰雪經濟統籌協調。推動東北地區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僅靠一個部門難以有效推動,要建立健全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的工作機制?!秾嵤┓桨浮诽岢鲆谥醒雲^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指導下,更好發揮領導小組辦公室協調督促作用,推動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履行主體責任、精心組織實施,加強發改、文旅、體育、工信、自然資源、林草等部門協同并形成工作合力,切實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見效,打出一套冰雪經濟助力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的“組合拳”。(作者: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邱靈)
22:46 | 中國最大的零食連鎖零售商鳴鳴很忙... |
21:59 | 金健米業聚焦主業漸入佳境 一季度... |
21:57 | 格靈深瞳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1.17億... |
21:55 | 松井股份:第三屆監事會第四次會議... |
21:55 | 精進電動:第三屆監事會第二十二次... |
21:55 | 輝煌科技:第八屆董事會第十四次會... |
21:55 | 蘭生股份:第十一屆董事會第九次會... |
21:55 | 宜賓紙業:2025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 |
21:55 | 中英科技:第三屆董事會第十六次會... |
21:55 | 愛麗家居:第三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5 | 湖南海利:監事會決議公告 |
21:55 | 交建股份:第三屆董事會第二十次會...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