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林艷
10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
《若干政策》提出,強化生育服務支持。增強生育保險保障功能,指導有條件的地方將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納入生育保險。完善生育休假制度,保障法律法規規定的產假、生育獎勵假、陪產假、育兒假等生育假期落實到位。建立生育補貼制度,指導地方做好政策銜接,積極穩妥抓好落實。加強生殖健康服務,指導各地將適宜的分娩鎮痛以及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報銷范圍。
“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速度不斷加快,這將顯著降低有需求人群的經濟負擔,促進市場需求增長,不僅能擴大市場規模,還能夠加速輔助生殖的技術創新和服務質量的提升。”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余豐慧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道。
輔助生殖進醫保按下“加速鍵”
政策利好,輔助生殖市場不斷擴容。據統計,中國的不孕不育率從20年前的2.5%-3%增加到12.5%-15%,患者人數超過5000萬。這一需求的增長推動了輔助生殖技術市場的持續擴容。政策指引下,未來輔助生殖需求有望加速釋放,預計到2025年,中國輔助生殖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54.3億元。
當前,全國多地都在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據記者梳理,截至10月29日,本月已經有廣東、湖南、山西、云南、寧夏等多省份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范圍。
10月1日起,湖南將“取卵術”等8個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項目統一納入全省基金支付范圍。10月10日起,云南將“取卵術”等部分治療性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10月15日起,寧夏將包括“取卵術”在內的10個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項目和3個加收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進一步減輕不孕不育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
輔助生殖技術進醫保,不僅為行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這一舉措能使以往因費用高昂而放棄治療的患者,有更多機會嘗試,進而提升市場需求,推動國內包括公立和私立醫療機構在內的輔助生殖服務業務增長。“然而,市場需求的激增也會帶來一系列挑戰。競爭愈發激烈,或將導致資源分配不均。同時,隨著大量患者涌入,醫保資金的壓力也將加大。”旦旦醫學創始人、CEO林國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由于醫保支付的引入,可能會導致輔助生殖服務的價格受到影響,相關企業需要對此有所應對,比如加大研發,提高服務質量。同時醫保等相關部門也需要有更完善的管理體系,加強醫保基金使用和對輔助生殖技術使用的監管。”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朱華雷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道。
行業公司加緊布局
政策利好,輔助生殖業務前景可期,行業公司正在積極推進相關工作。
“我們正在與專業醫院及機構,以聚焦輔助生殖為入口,共同探索孕期管理、產后康復以及兒保等相關醫療服務。”寶寶樹集團總裁趙潔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談及具體業務合作,趙潔介紹道:“具體來說,我們可以深度協同醫院,打通線上,精準引入客戶群。另一方面,備孕是一個長周期的事情,其中會有很多相關數據記錄、監測、比對的需求,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借助我們的一系列孕育工具,可以幫助建立一套完整的孕期檔案,以便用戶能夠更高效地做好整個輔助生殖的相關事宜。”
達嘉維康回復投資者稱,旗下子公司嘉辰醫院正在積極推進申辦人類輔助生殖許可資質,由于輔助生殖技術壁壘高,牌照申請流程長、審批標準嚴格,對公司持續開展輔助生殖業務前景存在不確定性。
據了解,當前,試管嬰兒技術已從第一代進展到第三代,特別是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篩查(PGD/PGS)技術在多家有資質的醫療機構廣泛應用。“雖然與海外國家相比,國內輔助生殖技術具備自身優勢,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相對國際先進技術,國內在某些領域仍存在差距。例如,國外在輔助生殖技術的研發投入上更為重視,尤其是前沿技術的探索。此外,國外一些高端醫療機構在輔助生殖相關的配套服務方面,如心理咨詢和營養指導等個性化服務,做得更加細致全面。”林國鎮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道。
(編輯 上官夢露)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