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釗
今年上半年,隨著市場需求持續下行,水泥行業供需矛盾持續加劇。行業呈現“需求持續下降、價格低位波動、行業持續虧損”的運行特征。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水泥產量8.5億噸,同比下降10%。上半年多數時段長三角和珠三角等主流消費市場的價格競爭依然激烈,促使水泥價格底部運行。量縮價低導致行業出現虧損。根據中國水泥協會信息研究中心測算,今年上半年水泥行業虧損10億元左右。
從水泥行業上市公司近期披露的上半年業績數據來看,普遍呈現凈利潤下滑乃至虧損的狀況。
例如,8月19日,西部水泥發布2024年上半年業績,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7.02億元,同比減少15.8%;歸母凈利潤3.87億元,同比減少27.3%。2024年上半年的總銷售量約為875萬噸,而去年上半年的總銷售量為954萬噸;2024年上半年的水泥平均售價為每噸344元,而去年上半年則為每噸383元。
山水水泥的業績表現也難言樂觀,根據公司發布的2024年上半年業績數據,山水水泥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5.67億元,同比下降25.8%;歸母凈利潤為-5.31億元,去年同期為-2.37億元。公司產品毛利和銷量也均出現下滑。
此外,從11家已發布業績預告的水泥上市公司來看,業績下行趨勢明顯。
連日來,吉林、山東、浙江、陜西、貴州、四川、上海、廣東、云南等多地水泥行業協會先后發布倡議,呼吁強化市場自律、杜絕惡性競爭,不盲目多產、超立。在錯峰生產的機制下做好執行,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后低效產能退出渠道。
““內卷式”競爭,嚴重威脅著水泥行業的健康發展。”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王郁濤表示,“內卷式”惡性競爭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市場供需失衡、行業集中度低、創新能力不足、盲目追求短期利益、信息不對稱等原因。
上海鋼聯百年建筑網水泥首席分析師江元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各地水泥企業紛紛響應協會關于加強水泥行業自律、抵制‘內卷式’惡性競爭的倡議。此外,隨著水泥市場需求持續回升,對水泥價格上漲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未來行業有望通過供給側再平衡推動盈利回升。”
目前來看,全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已過,水泥行業正走出淡季,多地工地也陸續開工,進一步提振市場需求。從百年建筑網發布的250家水泥企業出庫量(反映水泥行業的市場需求和供應情況)數據來看,8月14日至8月20日,全國水泥出庫量326.25萬噸,環比上升0.23%,已連續三周提升。
水泥企業也在積極謀變,加快拓展海外市場,“出海”掘金成為新趨勢。據水泥大數據研究院統計,截至2023年底,國內水泥企業海外熟料產能已擴張至6465萬噸,同比增長35%;截至2024年3月底,中國企業已經在海外21個國家建設了54座水泥廠,顯示出中國水泥企業在全球化布局方面的積極進展。
以天山股份為例,面對國內水泥行業發展新態勢,公司正加快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中材水泥作為天山股份海外投資運營平臺,充分發揮其國際化發展經驗優勢并結合公司多年產業經營經驗優勢,推動海外發展。公司海外項目通過并購聯合重組優先的投資模式,輕重資產相結合的運營模式,上下游產業延伸的發展模式,因地制宜設計投資路徑及方案。
王郁濤建議,水泥企業需要轉變發展方式,增強核心競爭力。一是要建立長遠可持續的發展戰略;二是要提高生產管理水平,采用數字化技術優化生產流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三是積極開展技術改造提產增效;四是積極拓展市場渠道,關注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開發新的應用領域和客戶群體,實現多元化發展。
天風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建筑建材首席分析師鮑榮富認為,2024年上半年水泥行業盈利底部逐漸夯實,對未來水泥價格保持相對樂觀。一方面,當前水泥行業整體虧損情況較為嚴重,強利潤訴求下,預期頭部央國企競爭策略或將有所調整,對價格的推漲力度也會加大;另一方面,新開工面積或已接近底部位置,短期來看,錯峰生產仍是供給側最有效手段,而中長期看,超低排放、產能置換政策限制逐步趨嚴有望帶動行業格局優化。
16:21 | 聚焦全球市場 共探航運指數期貨新... |
16:19 | 莫高股份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3.28億... |
16:14 | 東方嘉盛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 |
16:12 | 2024年營收不足3億元 蘭州黃河被實... |
16:10 | 甘肅能化2024年實現凈利潤12.14億... |
16:10 | 坤恒順維2024年超三成營收用于研發... |
15:49 | 央行最新部署,事關金融“五篇大文... |
15:16 | 西山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3.36億元 ... |
15:14 | 醬油業務穩固 ST加加一季度凈利同... |
15:11 | 聯影醫療披露2024年ESG報告 強化供... |
15:11 | 今創集團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244.... |
15:11 | 供銷大集2024年營收14.24億元 凈利...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