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何文英
曾記否,湘江北去,橘子洲頭,萌發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雄心壯志;看今朝,同心聚力,向新而行,三湘大地奮力譜寫中部地區崛起新篇章。
作為中部六省之一,在缺煤少電的資源短板下,如何答好中部地區崛起這份時代問卷?湖南給出的答案是以搭建能源原材料基地為突破口,連接科創資源和社會資本。
依托有為政府搭臺牽線,背靠中南大學等創新資源,齊聚全產業鏈優勢企業,目前,湖南儲能產業發展迅速,上下游不斷延伸,已形成一支區域特色鮮明、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儲能湘軍”。2022年長沙先進儲能材料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高居賽迪顧問“2022年新型儲能十大城市”榜首。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以千億元產值為起點,萬億元市場為藍海,“儲能湘軍”正整裝出發奮楫遠航。
起錨:
齊聚產業鏈環節整裝出發
先進儲能看湖南,湖南高地看長沙。從鋰鹽、上游前驅體、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電芯及Pack到廢舊電池回收利用,長沙已齊聚鋰電池生產最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其中,占據碳酸鋰以及前驅體的原材料制高點,形成正負極材料生產的領先優勢,利用電池整裝的上下游聚集效應,是這一產業鏈條的獨特優勢。
AGV無人搬運機器人在工廠里巡航工作,智能機械臂將一袋袋白色潔凈的生產成品有序碼裝……鋰電池最為關鍵的原材料之一——電池級碳酸鋰,正源源不斷地從吉翔股份控股子公司湖南永杉鋰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杉鋰業”)的項目園區供給輸出。
作為湖南省第一個鋰鹽項目,永杉鋰業的布局落子有效填補了當地先進儲能材料產業的空白。永杉鋰業財務總監吳浩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因看中銅官港口的水運優勢,2019年公司年產4.5萬噸鋰鹽項目選擇落戶長沙市望城經開區(銅官園區),項目總投資14.6億元,一期于2020年4月份開工。2022年公司實現營收20.05億元,2023年實現營收14.4億元,累計實現稅收3.2億元,截至目前,項目二期正在進行關鍵設備單機調試,即將正式投產。”
離永杉鋰業僅幾百米之隔的金馳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馳能源”),將從前者采購來的碳酸鋰與自家生產的前驅體燒結成正極材料,兩家企業的就近聯合,恰如這一化學反應般神奇美妙。
金馳能源是上市公司長遠鋰科的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發和生產。據了解,金馳能源計劃總投資15億元,建成5萬噸/年的動力電池回收項目。
以該項目為點向上下游發散,望城經開區引進了更多產業鏈相關項目并串聯成線。金馳能源董事長胡澤星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開始園區只有我們一家儲能企業,后來望城經開區通過精準招商,陸續引進了產業鏈其他環節的先進企業,有效實現園區內材料自采自銷。這樣既提高了雙方的生產和銷售效率,又降低了運輸和采購成本,對園區內企業上下游協同提供了極大便利。”
從鋰鹽、前驅體到正極材料,再沿著鋰電池生產的工藝路線前進,便來到了致力于研發和生產鋰離子電池石墨負極材料的湖南阿斯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斯米”)。記者在公司生產車間看到,一臺形狀似巨型火車的設備正在高效運轉,從原料投倉、參數記錄到產品出爐僅需要零星的幾名工人。
“這是公司今年成功投產的第一條年產10000噸負極材料連續自動化生產線,該裝置是世界上首臺套實現大型化、連續化、計算機智能化、生產負極材料造粒預炭化的設備。”阿斯米副總經理史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有了正負極材料,再結合隔膜、電解液,一塊完整的鋰電池包即可在湖南德賽電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南德賽”)完成集成裝配。
湖南德賽是上市公司德賽電池的子公司,公司電芯一期項目產能6GWh/年,一期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30億元。項目二、三期規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約55億元,全面達產后可實現年產能20GWh/年。
“湖南德賽磷酸鐵鋰儲能電池一期項目產線自動化率高達99%,是全球最先進的電池自動化生產線之一。”湖南德賽辦公室主任吳麗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憑借鋰電池關鍵環節生產優勢,湖南又相繼引進了中材鋰膜有限公司、湖南法恩萊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等,有效補齊了當地鋰電池產業鏈在隔膜、電解液以及電池回收環節上的短板,整裝上陣開啟在新能源浪潮中的全新征程。
借勢:
背靠高等學府創新資源
值得深思的是,湖南打造儲能產業既不具備得天獨厚的鋰礦資源,又缺乏性價比高的生產要素,然而產業鏈龍頭企業紛紛選擇于此落子,背后究竟是出于怎樣的戰略考量?
惟楚有才,于斯為盛,是這些企業給出的共同答案。
坐落于岳麓山下的中南大學被譽為鋰電行業的“黃埔軍校”,是我國最早開展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研究的機構之一。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副院長、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系主任劉芳洋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新能源行業上市公司中,有20多家創始人畢業于中南大學,如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容百科技創始人白厚善等。此外,在全國鋰電材料企業中,逾半核心技術和核心研發人員也均來自中南大學。”
中偉股份總裁助理劉一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為實現技術的全面領跑,公司持續與中南大學進行產學研合作,建立國家能源金屬資源與新材料重點實驗室,不斷提升原創創新能力,探索材料技術前沿,持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阿斯米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侯擁和1986年畢業于中南大學冶金專業,致力于冶金、化工、新材料和先進工業窯爐技術研究和開發四十余年。據介紹,在侯擁和的技術帶頭作用下,阿斯米陸續從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引進大量的科研人才,這些科研人才占公司員工總人數的40%,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的技術研發團隊。
在產學研成果轉化方面,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的胡國榮教授科研團隊也走在了行業前列。2018年,該團隊負責的鋰離子電池三元材料及新型正極材料產業化技術成果實現項目轉化,對鋰電行業從實驗研發到商業落地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在已有科研項目成功產業化的基礎上,中南大學還在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等前沿技術領域持續攻關,為鋰電行業高質量發展持續進行產業孵化和人才輸送。
據了解,目前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擁有教授63人,長江學者3人,萬人領軍2人,四青人才18人。學院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4項、973項目與課題15項、863項目及課題23項;完成過億元轉讓成果3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20余項。這些資深的科研團隊與豐富的在研課題不斷凝聚成創新內核,為湖南儲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勁源動力。
揚帆:
科學統籌打造儲能產業集群
以齊聚完整產業鏈為出發點,借助高等學府的創新資源驅動,湖南正以科學統籌、全盤布局的思路打造全國領先的儲能產業集群。
湖南省工信廳原材料工業處副處長陳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湖南省級產業引導母基金已設立新能源產業子基金。省級地方金融控股公司財信金控管理的湖南綠色子基金、岳麓山科創基金,省屬國有資本運營平臺興湘資本管理的興湘系基金群等,均將先進儲能材料產業作為重點支持方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支持鋰電池及先進儲能材料產業發展。此外,省工信廳先進制造業高地專項也重點支持先進儲能材料產業領域優質項目。”
以寧鄉高新區為例,園區成立了規模10億元的儲能產業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本約29億元。寧鄉高新區產業發展局副局長黃寧湘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園區將進一步抓好科技成果轉化,深化與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湘潭大學等重點高校院所的產學研合作,著力承接創新項目,鼓勵高校尖端成果精準對接園區企業需求,探索基金助力、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孵化一批初創型企業和成果轉化項目。
除了自研內驅,湖南也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對現有產業鏈進行外延補充。據了解,湖南在儲能產業鏈的規劃以及招商引進上遵循“引龍頭、補短板、鍛長板”的原則,積極開展上下游配套產業引進、科學合理制定先進儲能材料產業招商方案,并落實形成了寧鄉高新區與望城經開區兩大先進儲能產業集群。
2023年,寧鄉高新區儲能材料產值突破400億元,形成了從上游前驅體、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電芯及Pack到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的全省最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望城經開區儲能產業鏈目前也集聚了包括永杉鋰業、金馳能源、德賽電池等在內的一批重點企業,2023年共實現產值100.92億元。
黃寧湘表示:“在儲能材料全產業鏈的搭建中,寧鄉把握產業趨勢進行選鏈建鏈。園區在全國率先推出‘策劃式’招商新模式,充分利用專業、環境、服務、全產業鏈優勢幫助目標企業謀劃新投資項目,對現有園區儲能先進企業有針對性地增益互補。2021年以來,園區通過策劃式招商共引進儲能材料產業項目32個,共計引資超300億元。”
望城經開區與寧鄉高新區在打造先進儲能產業鏈的思路上有著同樣的默契。望城區副區長賀茂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面,望城區委區政府正多措并舉不斷完善產業鏈的建設機制,積極探索產業項目如何落地,希望通過科技創新賦能企業發展;另一方面,園區將堅持精準招商,不斷延鏈補鏈強鏈,推動區域內產業鏈融合發展。”
遠航:
破浪前行打造儲能產業高地
雖然擁有產業鏈完整、科創資源豐富、政府大力支持等多方面優勢,但湖南儲能產業鏈仍需破浪前行,破解行業周期共性和區域要素供給兩大難題。
2020年以來,儲能賽道各路資本蜂擁而至,由此帶來的無序擴張導致行業供需產能嚴重錯配。2022年至2023年,產業鏈企業深陷“越生產越虧損、不生產即淘汰”的泥潭。
“當前先進產能仍然稀缺,通過這輪行業洗牌,落后產能正被逐步淘汰。”侯擁和表示,行業從這次教訓中也普遍意識到,只有資本結合技術才能實實在在地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好在,“劣幣”驅逐“良幣”的行業野蠻生態即將終結。5月8日,為進一步加強鋰離子電池行業管理,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對《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21年本)》《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辦法(2021年本)》進行修訂,形成《鋰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鋰電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辦法(2024年本)》(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并公開征求意見。
在產能布局和項目設立方面,《征求意見稿》提出,鋰電池企業及項目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相關產業規劃及布局要求,并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在生產經營、技術條件、工藝水平方面,《征求意見稿》對入局者也設定了若干指標。比如,企業每年用于研發及工藝改進的費用不低于主營業務收入的3%;申報時上一年度實際產量不低于同年實際產能的50%等。
“更為嚴格的生產技術指標,將加速出清低端產能。此外,項目準入門檻的提高,意味著未來低端產能將被拒之門外。”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教授張佳峰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在行業政策的指導下,儲能產業共性瓶頸得以突破,但湖南儲能產業因地理位置等原因,還面臨著電力等生產要素成本居高不下的區域性難題。
“儲能材料企業是用電大戶,用電成本和電力負荷是這些企業重點關注的問題,電力成本約占企業制造加工成本的40%,而湖南的工業電價比廣西、四川等省份高出約0.2元/度至0.3元/度。夏季用電高峰期,園區工業企業也會出現限電缺電情況,這對園區招商引資造成了一定困難。”望城經開區先進儲能產業鏈鏈長李衛鋒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希望政府在生產要素方面給予更多的優惠和補貼,是湖南儲能企業共同的訴求。
為解決儲能企業用電難題,長沙先后發布了《長沙市加快先進儲能材料產業發展三年(2020—2022年)行動方案》《長沙市“十四五”先進儲能材料產業發展規劃》及《長沙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先進儲能材料產業做大做強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推動長沙市先進儲能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并推出100億元先進儲能材料產業基金等產業扶持政策,從用電、供地、金融、創新、應用推廣等多個方面給予支持。
除了政策傾斜和資金補貼,中南大學也充分發揮鋰電行業“智囊團”的作用,致力于從技術層面解決用電難題。胡國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生產一噸磷酸鐵鋰大約需要4000度電,以長沙平均工業用電價格0.8元/度計算,每噸產品如果減少500度電的能耗,生產成本就能降低400元。未來通過技術優化和設備創新降低單位產品生產能耗將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梧桐花開,鳳凰自來。在有為政府、科創資源的強烈吸引下,湖南儲能產業集聚了一批實力企業,并以裂變式增長打造產業高地。以長沙為例,2023年三元前驅體材料出貨量位居全國首位,國內市場占有率近30%,出口國內第一;正極材料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25%,正極材料生產窯爐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30%。2023年,全產業鏈實現產值980億元,按照產值規模長沙儲能材料排在全國第五位。
中部地區崛起勢頭正勁,頂層設計持續優化。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會議指出,要充分發揮科教資源集聚的優勢,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強原創性科技攻關。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做大做強實體經濟,統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謀劃布局未來產業。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無疑將激勵“儲能湘軍”乘勢而上,為之進一步向“新”提“質”注入澎湃動能。在中部崛起的時代答卷上,湖南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未來將在更高起點上繼續書寫中部崛起的新篇章。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