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侯捷寧
見習記者 毛藝融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強勁,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接近千萬量級,建成了高效協同的產業體系。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融入了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等多種變革性技術,汽車產業生態正在全面重塑。
“打造全新產業生態、探索新型商業模式、攻關相關核心技術將成為提升汽車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工作。”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汽車產業研究中心副總經理張業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與傳統汽車相比,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鏈融合性更強、發展潛力更大,核心技術壁壘從傳動系統向軟件、電子設備、操作系統等轉移,“軟件定義汽車”成為汽車智能化核心特征,車規級芯片、操作系統、數據等成為產業鏈重要組成部分。
政策支持與行業變革雙導向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增長態勢明顯。從銷售端來看,新能源汽車的國內滲透率不斷提高。據乘聯會發布的11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報告顯示,當月整體零售同比增長26%至208萬輛,漲幅吻合上月預期。其中新能源汽車零售同比增長近四成,國內滲透率已突破40%的關口。此外,11月份新能源乘用車生產達到98.9萬輛,同比增長37.3%,今年以來累計生產783.5萬輛,同比增長32.4%。
政策面持續發力,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加速發展注入新動能。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層面針對汽車行業的指引政策旨在進一步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商務部推動“百城聯動”汽車節和“千縣萬鎮”新能源汽車消費季活動效果顯現,多地陸續發布新的促消費政策,與企業促銷合力對年底車市構成穩定支撐。
此外,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科技變革正在全面重塑汽車產業生態,為未來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近期表示,“我國還將積極推動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支持新一代動力電池、新型底盤、智能駕駛等技術研發和產業化。”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為新能源汽車的自動駕駛以及充電策略優化等提供基礎支撐。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通過使用先進的機器學習算法,新能源汽車能夠學習和適應不同的駕駛環境和駕駛習慣,從而提高能效和駕駛安全性。同時,人工智能還被用于優化充電策略、預測和維護車輛性能等方面。”
另一方面,大數據也正在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通過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車輛運行數據,可更好地理解與掌握車輛性能和使用情況,從而進行更有效的車輛管理和維護。此外,大數據還可用于預測交通流量和路況,優化出行路線,提高出行效率。”朱克力表示。
產業鏈公司加大研發力度
從資本市場來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公司接連布局關鍵技術,在動力電池、滑板底盤、智能駕駛等領域均有所布局。同時,以比亞迪、吉利汽車、長安汽車、長城汽車為代表的車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攻克智能化核心技術,快速開發智能化新產品,持續提升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以新能源車企領頭羊比亞迪為例,此前11月24日公司宣告比亞迪第600萬輛新能源汽車誕生。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比亞迪研發支出達到249.38億元,同比增長129.42%。
另外,長安汽車11月30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在電池系統領域,長安汽車已掌握核心技術180余項,累計申請580項專利,并推出微核高頻脈沖加熱、下一代電池集成、新型高效熱管理等行業領先技術。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有形市場分會名譽理事長蘇暉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在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大大提升了產品競爭力。不過,目前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壽命衰減、充換電等仍然是世界性的難題,還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不斷發力,在核心技術上不斷迭代升級。
談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進一步加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朱克力表示,對汽車產業鏈上市公司來說,可通過多種方式籌集資金用于技術研發與產業升級。例如,可通過定向增發或并購重組來籌集資金,還可與科研機構和高校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推動相關技術進步與應用。
(編輯 閆立良)
12:58 | 孚能科技2024年大幅減虧 動力電池... |
12:52 | 天智航2025年一季度業績同比增長10... |
12:51 | 錦江航運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 |
12:50 | 江順科技披露上市后首份一季度報 ... |
12:50 | 云頂新耀:伊曲莫德在香港獲批上市... |
12:49 | 現金分紅金額逐年增加 三七互娛一... |
12:48 | 白云機場2024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 |
12:48 | 皓元醫藥發布2024年度ESG報告 以創... |
12:24 | 中控技術:一季度工業AI戰略穩步推... |
12:22 | 全棧智能驅動增長 軟通動力第一季... |
12:21 | 每日互動應用場景入選國家數據局公... |
12:21 | 呈和科技2024年營收凈利實現同比雙...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