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袁傳璽
5月20日-22日,2023腸道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這場行業盛會背后,彰顯了學界對生命醫學的執著探究,同時,也讓益生菌產業再次成為頂流被關注。
對于益生菌產業的火熱,熱心腸生物技術研究院創始人、董事長藍燦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益生菌的熱還會持續,但行業也要“冷靜”。市場上存在不誠實的品牌和過度的營銷,不注重科學循證、缺乏標準和指南、無原則放大活菌劑量等亂象,這些都是不得不正視的隱憂。
益生菌賽道持續火熱
去年全球益生菌市場突破600億美元
益生菌賽道的熱度來源于其市場的迅速擴容。根據BlueWeave機構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益生菌市場規模達到602.3億美元,預計從2022年到2030年,全球益生菌市場將以8.7%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到2028年達到934.9億美元。
從市占率來看,根據阿里健康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益生菌行業市場大部分份額仍被IFF和科漢森兩家國外廠商所占據,占比分別為50%和35%。
盡管當前國內益生菌上游市場仍由國外廠商占據大頭,但是隨著國內企業持續加強菌株的研發,國產益生菌企業的市占率也在不斷提升,2022年我國益生菌行業市場規模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65億元。
作為本土菌粉企業,均瑤潤盈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江偉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對于未來發展十分自信,“目前發酵植物基在國外發展非常快,這對于國內乳業結構的調整有很大的影響,潤盈也在布局植物基酸奶,未來,本土益生菌與進口益生菌會各占半壁江山。”
藍燦輝也表示,不同的統計口徑對于國產益生菌的市場份額也有不同,在酸奶發酵劑領域都是國外為主,但是在益生菌國體飲料領域,國產菌的市場份額不斷增加。
在藍燦輝看來,中國企業“差”是在時間上,“成”也在時間上。益生菌作為食品領域里面的“芯片”,未來應用場景多,很多醫藥企業進入益生菌行業,這對益生菌的健康發展有益,但營銷可能是短板,未來國產菌的突破需要好的客戶打造出爆品來。
巨頭紛紛加碼中國市場
國內企業也動作頻頻
近年國外巨頭企業都在持續加碼中國市場。例如,艾地盟(ADM)與蔚藍生物共同成立益生菌合資公司艾地盟蔚藍生物科技(山東)有限公司,積極布局中國市場。
除了上述國際巨頭不斷加碼,國內企業也動作頻頻。2022年5月份,均瑤健康收購潤盈生物正式進入益生菌賽道;7月,安琪集團和生合生物集團分別斥資5億元和4.72億元建立益生菌工廠;同月,益生菌膳食補充劑品牌每日的菌完成新一輪融資;今年3月份,益生菌飲料品牌蓋是英雄獲得百萬元天使輪融資,蒙牛產業基金領投。
上述事件背后,展現出的是益生菌產業的火熱。而國產益生菌企業正在加碼投入進一步深挖中國菌,中國人的腸道適合中國益生菌在行業內的聲音也在加大。其中,華潤江中與科拓生物今年達成戰略合作,聯手布局昌大健康產業,共同打造優質優價“更適合中國人腸道”的國民益生菌。
此外,從國內益生菌企業的產品結構來看,大多數企業的主業是菌粉的生產與銷售,代工也是菌粉企業一大業務模式,但僅有少數企業運作自己的品牌產品。
對此,山東中科嘉億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益生菌企業最大化的轉化就是把菌株形成終端品牌,目前公司除了菌粉業務外,代加工也是公司另外一塊業務,未來公司也會針對細分領域推出精細化的產品上市。
事實上,當前有許多益生菌產品的標識存在菌種、菌株不明、數量不清等問題,益生菌行業的監管也有待加強。
藍燦輝表示,一直以來,以益生菌為代表的營養健康產品就爭議不斷,時有因特定事件、產品或個人引發的針對全行業的質疑情況。不注重科學循證、缺乏標準和指南,無原則放大活菌劑量等亂象,則可能引發市場監督機構的強力監督,個別賽道甚至可能因此“團滅”。未來的監管也將會日趨嚴格。
(編輯 孫倩)
18:03 | 國聯水產2024年實現營收34.09億元 ... |
18:03 | 人社部:擬制定提前領取個人養老金... |
18:01 | 美的樓宇科技以全鏈路打造iBUILDIN... |
18:00 | 大名城2024年營收41.71億元 地產... |
17:59 | 劍橋科技提交赴港上市申請 “A+H”... |
17:59 | 去年股價累計漲幅超56%!江蘇銀行... |
17:58 | 博俊科技一季度營收凈利雙增長 持... |
17:58 | 綠地控股2024年營收2406.4億元 |
17:58 | 旭光電子積極構建全方位電力業務體... |
17:57 | 海默科技2024年核心業務穩健經營 ... |
17:54 | *ST陽光披露2025年一季報 “保營收... |
17:45 | 一季度裝機規模不斷提升 立新能源...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