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又一老牌手機巨頭按下了退出鍵。5月17日消息,有著34年歷史的日本京瓷手機正式宣布,退出消費級智能手機業務,但仍將繼續為企業客戶提供服務。財報顯示,京瓷在今年2月份虧損約1.16億元,隨著盈利能力的惡化,公司正在削減邊緣化的消費級產品。
當下的智能手機“江湖”,經過數十年的廝殺,寡頭格局已定,新技術更迭頻率加快。一方面,一批昔日巨頭逐步落寞,諾基亞、HTC等巨頭均已退場或部分退出,令人唏噓;另一方面,國產廠商強勢崛起,不斷擴大份額,在全球市場加速“攻占城池”,向高端市場奮力沖擊,在世界舞臺演繹新的故事。
京瓷兩度重返中國失利
高成本難盈利黯然退場
京瓷手機并不像諾基亞一樣讓人耳熟能詳,卻是一個有著34年之久的老品牌手機,其由日本京瓷公司生產。1989年,京瓷推出了日本第一款移動電話,型號為HP-101,開創了日本手機行業的先河。
此后,京瓷一直致力于手機的研發和生產,但在風云變幻的智能手機時代,京瓷產品更新速度和市場份額逐漸下降,逐步被邊緣化,無法與蘋果、三星、華為等全球巨頭競賽。而在這期間,京瓷還收到來自微軟等對其的專利侵權訴訟。微軟指控京瓷侵犯的手機專利功能包括定位服務、短信。
京瓷手機也曾進入過中國市場。進入中國之初,其主要采取合資方式。2001年,京瓷與振華科技共同出資成立京瓷振華通信設備有限公司,以生產CDMA手機為主,從而正式踏入國內手機市場。兩年后,京瓷再與天津一輕集團合資創辦京瓷(天津)商貿有限公司,從而讓京瓷全線產品搶攤中國市場。借著這些契機,京瓷手機以高端定位大力開拓中國市場,但由于定價較高,在主打性價比的國產手機品牌夾擊之下,未能打開市場。根據振華科技2008年發布的業績報告,截至2007年年底,京瓷振華負債總額達6686萬元,凈虧損6280萬元。公開資料顯示,彼時京瓷手機在中國的年均銷量僅有10萬部。
在高額負債、不斷虧損的壓力下,京瓷手機于2009年前后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并將所持京瓷振華70%的股份無償劃轉給中方公司,關閉了當時在天津的手機生產基地,將手機主體公司京瓷天津通信有限公司注銷,宣告京瓷手機業務徹底撤出中國。而此時,手機業務已經成為京瓷虧損最大的業務板塊。
據悉,該生產基地生產的手機主要面向京瓷北美市場,關閉后相關生產任務將由京瓷馬來西亞生產基地接手,而京瓷品牌手機將外包給代工廠進行生產。彼時,在激烈的競爭下,東芝、松下、三菱等日系手機也紛紛選擇退出中國市場。
然而,對于在中國已經深耕多年的京瓷而言,顯然并不甘心就此放棄。2012年,中國手機市場迎來智能手機對功能手機替代的新熱潮。彼時,京瓷也宣布重返中國市場,希望借助運營商的定制、補貼及渠道再度打開中國市場,并推出首款定位中高端的3G智能手機。
然而,好景不長,京瓷在中國手機市場逐漸沒了聲音,僅在北美等市場勉強維持。直至最近,京瓷宣布徹底關閉面向消費者的手機業務,將重心轉向企業市場。京瓷社長谷本英夫近日直言:“我們再也找不到適合大眾的市場了。”
“京瓷早年走高端路線,不符合市場主流趨勢,盈利難度高。同時,京瓷在供應鏈上沒有規模優勢,3G及5G通信成本高,這是其最終退出手機市場的兩個主要原因。京瓷主打的是小眾品牌,市場較為聚焦,產品競爭力不夠,在高端市場無法與蘋果競爭,在中低端又難以與小米、OPPO等品牌抗衡,最終無奈退出。”咨詢機構納弗斯分析師李懷斌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在周爰咨詢合伙人楊思亮看來,京瓷、諾基亞、HTC等在智能手機時代死守固有地盤,創新乏力,沒能享受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紅利,集體潰敗。京瓷的手機業務長期難以盈利,此番退出也是無奈止損。
智能手機“三國”演繹
國產廠商搶灘全球市場
對于京瓷而言,在消費級市場被邊緣化,亦是智能手機大環境使然。當下,國產手機品牌迅速崛起,全球銷售前十的手機品牌,國產手機就包攬了8個。
調研機構TechInsights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數據顯示,三星、蘋果合計占據42.9%市場份額,剩下的近六成市場份額,大多被中國品牌占據,小米、OPPO、vivo等。國產手機廠商在5G、衛星通信、快充等部分技術上亦實現了全球領先。
榮耀、華為等均在海外市場殺出了一條血路,且市場份額還在不斷擴大。TechInsights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榮耀海外出貨量和份額達到該品牌恢復海外活動以來的最高點,全球市場份額上升至4.7%。僅在歐洲市場,榮耀出貨量同比增超400%。榮耀CEO趙明此前表示,榮耀今年將加速開拓海外市場,用高端手機和蘋果、三星等廠商直接競爭。華為在全球手機市場的出貨量也出現14.3%的同比增幅。
在國內市場,根據Canalys統計數據,蘋果份額達20%,而OPPO亦達19%,幾乎與蘋果比肩;vivo、榮耀和小米市場份額也均在10%以上。
業內分析師認為,手機行業進入內卷加劇、轉型升級的存量競爭深水期,頭部手機廠商在中國市場形成“均勢”。國產手機巨頭在注重渠道運營與庫存健康度的前提下,均在持續發力中高端市場,加速沖擊全球市場。在市場處于存量競爭的背景下,中小手機品牌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目前,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仍在不斷小幅變化,此消彼長。隨著國內手機廠商出海力度增強,未來有望在不斷擴大全球市場份額,形成產業鏈合圍之勢。在新一輪供應鏈與技術的競爭中,成本高、技術實力不強的邊緣化手機品牌的生存空間將逐步減少,更多品牌會選擇退出。”楊思亮對《證券日報》記者稱。
(編輯 汪世軍)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