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晚,賽力斯公告稱,其與華為合作的AITO問界新能源車1月銷量同比增長445.57%。但就在兩天前,賽力斯業績預告顯示,公司2022年預計凈虧損高達35億元至39.5億元。上海證券報記者調研獲悉,伴隨最近相關上市公司銷量和業績的密集發布,多家公司呈現銷量和營收增加,但虧損也大幅提升的窘境。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翩翩起舞,但公司業績并未同步跟上。對此,業內專家指出,借鑒特斯拉的經驗,新能源車企亟須提升規模效應。
虧損幅度擴大
“重慶兩江賽力斯智慧工廠從1月27日就已全面復工復產,保障AITO問界新車的順利交付。”賽力斯有關負責人對記者介紹。根據賽力斯披露數據,AITO問界系列新能源汽車在2023年1月交付量達到4475輛,同比增長449.1%。在2022年,賽力斯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13.5萬輛,同比增長225.9%。其中,賽力斯汽車與華為聯合推出的AITO汽車已經成為成長最快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但是,銷量快速增長的賽力斯也在經歷業績巨虧。根據業績預告,賽力斯2022年預計實現營業收入335億元到35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0.38%至109.36%;但同時預計凈虧損為35億元至39.5億元,上年同期凈虧損為18.2億元。
對于虧損的擴大,賽力斯解釋稱:一方面,2022年芯片、動力電池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導致生產成本上升;另一方面,雖然2022年一到三季度實現銷量的連續正增長,但是疫情影響了客流進店量和市場推廣活動的開展,同時影響了供應、物流、生產等諸多環節,產品產銷量未達預期,前期固定資產投入較大,折舊及攤銷費用較高。
北汽藍谷1月30日也預計2022年虧損52億元至58億元。北汽藍谷表示,2022年受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動力電池等零部件成本上漲,擠壓公司利潤空間,對公司業績產生較大影響。
在港股上市的造車新勢力也未能避免虧損。2022年第三季度,蔚來實現營收同比增長32.6%,但凈虧損同比擴大3.9倍至41.11億元;小鵬汽車營收同比增長19.3%,凈虧損同比擴大49.69%至23.8億元;理想汽車營收同比增長20.2%,凈虧損為16.5億元,同比擴大1.57倍。
產銷規模偏低
面對巨虧,北汽藍谷還從另一個角度分析解釋:公司產品銷量還處于快速提升期,規模效應不明顯。為提升核心競爭力,公司在技術研發、品牌渠道建設上持續投入,也對公司業績產生影響。賽力斯表示,目前正處于新品投放的“爬坡階段”,尚不具備規模效應。
規模效應,已經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必須直面的問題。以賽力斯為例,AITO問界系列新車在2022年的實際銷量,僅有7.5萬輛,相比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此前為AITO問界定下的30萬輛的年銷量目標,完成率僅為25%。
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對記者表示,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普遍沒有實現盈利是現實,但是,新能源是未來汽車行業的發展方向。許海東認為,規模對盈利很重要,特斯拉就是在全球銷量超過40萬輛后開始盈利的。
有汽車行業分析師對記者指出,特斯拉現在的單車利潤約9700美元,是豐田單車利潤1200美元的8倍左右,而比亞迪的單車利潤約1500美元。比亞迪2022年銷售186.35萬輛新車,特斯拉2022年交付131萬輛新車,遠高于賽力斯、蔚來、小鵬和理想等公司。這說明新能源汽車產銷形成規模后,降低零部件等成本,完全能夠實現盈利,并在盈利方面勝過傳統燃油車。
如何提升規模效應
對于新能源整車生產企業如何扭虧為盈,寧德時代(上海)智能科技首席技術官蔡建永分析稱,目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汽車行業投資大,沒有規模效應很難盈利。中信建投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程似騏也表示,銷售價格為30萬元、25萬元、20萬元和15萬元的純電車型,受碳酸鋰等原材料價格高企和補貼退坡的沖擊,年銷量分別需要增加19.6%、21%、27.9%、41%才能達到盈虧平衡點。規模效應將成為新能源車企生存發展的關鍵。
近期,國內已有新能源車生產企業開始努力以各種方式提升規模化水平。記者日前在上汽集團臨港乘用車基地采訪時發現,基地產線已經實現了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24小時共線生產,一線員工前一輛生產的是上汽名爵的燃油車,后一輛有可能是上汽飛凡的電動車。上汽乘用車有關人士介紹,上汽集團利用自身優勢,在生產端通過共線生產可以盤活燃油車既有生產資源,從而提升新能源車造車的規模效應,有效攤薄成本。
廣汽集團旗下埃安則通過新建20萬輛年產能的第二智造中心,全面專注于AIONYPlus新能源車的制造生產,該中心已經被打造成為“只造一款車的工廠”。埃安有關人士介紹,企業希望規模效應的最大化,可以帶來極致的效率、深度的定制和最高的品質,實現“少即是多”。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