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合成生物學——這一對外略顯神秘、業內卻異常火爆的新興產業,再度成為全球輿論焦點。
縱觀A股市場,合成生物學概念股嶄露頭角。9月,川寧生物創業板IPO首發過會。6月,弈柯萊遞交科創板上市招股書。此前,凱賽生物、華恒生物等已先后登陸科創板上市。
相鄰產業巨頭亦深度布局合成生物技術。如華大基因的合成業務覆蓋上游;華東醫藥打造工業微生物產業集群開拓新藍海;華熙生物全力布局合成生物技術完成膠原蛋白等多個項目研發與產業轉化。
地方政府也進場扶持。9月10日,山東壽光市財政局宣布擬收購新日恒力,后者近年來轉型合成生物產業。此前壽光市政府剛宣布,將打造500億級生物基新材料產業集群,成為當地“一號產業”。
“目前國內每家上規模的合成生物企業背后幾乎都有地方政府的扶持,出錢出力出政策,如山東壽光之于新日恒力,山西及上海之于凱賽生物。”正在洽談融資的一家合成生物企業負責人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從國家層面到地方政府,這兩年至少發布了十多個支持政策,實打實地推動產業加速發展。”
而在接受采訪的數家VC機構看來,合成生物學產業更是一條科技前景、產業規模與重要性均不亞于半導體的“兵家必爭”賽道。
資本涌入合成生物學產業
合成生物學是什么?何以受到資本追捧?
合成生物學是一項革命性的科學突破,被稱為改變人類未來的關鍵技術之一,基因測序、基因合成、基因編輯是合成生物學三大底層技術。據多家科研院所預計,未來全球物質投入中的60%都可以通過生物制造方式生產,技術應用場景涵蓋化工材料、能源、醫藥、農業、食品等。
據麥肯錫數據,預計到2025年,合成生物學的經濟影響將達到1000億美元。預計2030年至2040年,合成生物學每年帶來的經濟影響約1.8萬億至3.6萬億美元,將影響人類生活的眾多領域。
在“雙碳”背景下,合成生物學具有戰略意義——依托三大底層技術創建細胞工廠,為綠色制造提供核心支撐。我國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多次重點提及合成生物學。
因此,資本加速涌入合成生物產業,而資本涌入帶來了產業IPO潮。
Synbiobeta數據顯示,2020年合成生物學獲得融資總額達78億美元,約為2018年上一峰值的兩倍。2021年行業融資總額約180億美元,幾乎是2009年以來行業融資的總和。
國外合成生物獨角獸Zymergen和Ginkgo相繼上市。國內合成生物企業除了已上市的凱賽生物、華恒生物,其他如弈柯萊、川寧生物、巨子生物等,都在全力沖刺資本市場。
IPO高潮進一步掀起一級市場的投資熱浪。僅在9月宣布完成融資的案例即有:合成生物企業百葵銳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新型合成生物科技公司肆芃科技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專注于藻類生物合成技術的微藻合成工廠德默特完成近億元Pre-A輪融資等等。
9月12日,美國政府簽署行政命令啟動《國家生物技術與生物制造計劃》。“這項政策就是瞄準合成生物學來的,意在將核心技術與基礎建設留在美國本地。”和泰資產一位生物技術投資合伙人對記者分析,“未來合成生物學的國際競爭會更加激烈,成為各國的核心科技。”
龍頭企業與地方政府“共舞”
技術前景與產業邏輯先行,政策支持緊隨其后。
據記者統計,進入2021年以來,我國多個地區相繼出臺了推動合成生物技術成果落地的政策,應用在醫藥、能源、材料、化工等領域。
如2021年1月,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在《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海淀組團實施方案》中提到,重點圍繞合成生物學等布局重大產業平臺和重點項目;3月,《深圳光明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中提出,重點發展合成生物學、建設合成生物中試平臺和成果轉化基地等,大力發展合成生物相關新興產業;6月,上海出臺《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推動合成生物學技術工業應用。
地方政府對合成生物企業的支持不僅停留在政策上。
今年9月10日,新日恒力發布公告稱,金投新材擬通過收購方式獲得上市公司控制權。資料顯示,金投新材為山東壽光市金投農業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金投農科”)的全資子公司,金投農科是壽光市財政局實控的轄區內重要國有企業,是壽光市重點打造的全產業鏈企業集團。
新日恒力正是最新的A股全力轉型合成生物的代表性公司。今年3月,公司完成了5萬噸/年長鏈二元酸項目技術驗收,達到預定使用狀態。在此基礎上,公司在8月宣布,擴建5萬噸/年長鏈二元酸及5萬噸/年生物基新材料一體化項目,專注于微生物法長鏈二元酸和長碳鏈聚酰胺(含耐高溫)的技術開發、生產經營。
壽光國資為何看上新日恒力?記者查閱壽光市政府網站獲悉,壽光市將打造500億級生物基新材料產業集群,并稱生物基新材料產業是濰坊(壽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一號產業”。
壽光市與新日恒力的緊密合作,是國內合成生物企業與地方政府“共舞”的縮影。
9月2日,在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合成生物產業分論壇上,凱賽生物董事長劉修才詳細介紹了公司與山西深度合作的龐大產業園規劃,“山西合成生物產業生態園將成為探索合成生物材料替代化石原料,達成百萬噸級產業規模的一次重大實踐。山西將合成生物產業鏈確定為重點產業鏈之一,把凱賽生物基聚酰胺系列單體和聚合材料列為核心項目予以扶持,山西綜合改革示范區為產業園項目建設投入200億元,配備了完善的基礎設施及產業政策。”
國內產業鏈羽翼漸豐
截至目前,國內從事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公司已多達數十家,產業鏈初具規模、日漸完備。
“合成生物學產業可以劃分為上、中、下游三個部分,分別代表工具型、平臺型和產品型三個類別。”前述資本人士對記者分析。
工具型公司多是與DNA相關,提供包括測序、合成,基因編輯等服務;平臺型公司側重對菌株的篩選與改造、培養成分開發等,旨在提供生物體設計與軟件開發等合成生物平臺;產品型公司則側重技術應用、新產品研發與市場開拓,部分巨頭擁有打通從生物改造、發酵純化到產品改性的全產業鏈。
據記者統計,國內工具型公司代表有華大基因、新格元生物等;平臺型代表公司有恩和生物、弈柯萊、酶賽生物等;產品型代表公司有瑞德林、欣貝萊生物等。
其中,華大基因的合成業務主要覆蓋產業鏈上游,即為合成生物學行業提供關鍵的技術及產品支持,業務主要包含基因合成、Oligo合成等,2021年多組學大數據服務與合成業務實現營收6.42億元。
弈柯萊有志于成為合成生物學平臺型企業,目前通過自行搭建的合成生物學技術創新平臺,已成功實現10余項產品的產業化,產品管線覆蓋了生物醫藥、綠色農業、營養健康等眾多領域。招股書顯示,最近三年弈柯萊實現總營收分別為1.38億元、2.17億元、3.31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10萬元、1595萬元、3108萬元。
華恒生物則以合成生物技術為核心,擁有發酵法和酶法生產丙氨酸系列產品(L-丙氨酸、β-丙氨酸和DL-丙氨酸等)技術,是全球范圍內規模最大的丙氨酸系列產品生產企業之一。2021年,華恒生物實現總營收9.54億元,同比增長95.81%;凈利潤1.68億元,同比增長38.92%。
此外,也有相鄰的產業龍頭快速切入合成生物市場,布局研發團隊,以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如玻尿酸龍頭華熙生物,宣布其目前搭建完成多個合成生物學技術平臺,包括功能糖合成生物技術平臺、功能蛋白及氨基酸合成技術平臺、天然產物合成技術平臺、蛋白高效表達及酶工程改造技術平臺等。截至2021年,公司進行原料及合成生物研發項目99項。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