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日前發布首款自研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獲得市場關注。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潛力巨大,到2030年有望達到萬億市場規模。業內人士表示,人形機器人行業尚處于發展初期階段,科技企業爭相入局,產業加速迭代升級。但巨大藍海市場能否兌現,核心還要看產品量產和成本控制。電機、減速器、結構件等硬件環節具備產業鏈機會。
萬億級市場開啟
小米此次發布的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是繼去年小米仿生四足機器狗Cyberdog后,機器人Cyber家族的新成員。據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介紹,CyberOne高1.77米,重52kg,有聰明的大腦,能感知45種人類語義情緒,分辨85種環境語義;小腦也很發達,小米自研全身控制算法,協調運動21個關節自由度;視覺敏銳,MiSense視覺空間系統可對真實世界三維虛擬重建;四肢強健,全身5種關節驅動,峰值扭矩300N.m(牛頓米)。目前尚未量產。
不久前,馬斯克宣布將于9月30日發布人形機器人原型機。從公布的參數來看,這款命名為“擎天柱”的人形機器人身高1.72m,體重57kg,負載20kg,最快行走速度8km/h.“擎天柱”將配備與特斯拉汽車相同的智能駕駛攝像頭,內置FSD芯片,并與汽車共用AI系統。馬斯克表示,“擎天柱”任務主要替人類完成危險、重復和無聊的工作。
接近小米集團的業內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小米集團、特斯拉這樣的頭部科技企業起著為市場樹立標桿的作用。小米集團此次發布人形機器人,向市場展示了人形機器人的未來價值,這將激發更多資金投向人形機器人相關產業創新公司,為此類需要高研發投入的科技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平安證券認為,人形機器人的高適配性可以打通工業、商用、家用場景限制,整合各類應用的市場空間,有望成為繼手機、汽車以后的又一應用入口,商業價值不菲。
據券商測算,預計到2023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365億元,到2025年和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分別達到3908億元和1.9萬億元,我國分別達到754億元和3762億元。
產業鏈機會顯現
中信建投表示,人形機器人可能的硬件解決方案包括動力總成系統、智能感應系統、結構件、線束和連接器、面罩玻璃等其他零散單元。其中,減速器、伺服系統、控制系統解決機器人的“運動”問題,也是技術突破的關鍵環節。智能感應系統包括毫米波雷達、圖像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等多種傳感器,以及FSD芯片、算力芯片等計算系統,充當機器人的“眼睛”和“大腦”。
上游零部件在總成本中占比最高,盈利水平最強。據中信建投測算,動力總成系統成本占人形機器人總成本的35%,是價值量最高的部分;其次是智能感應系統,占人形機器人總成本的25%。
北京立德機器人平臺總經理潘月告訴記者:“由于具備一定技術儲備,機器人關鍵核心零部件企業率先進入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機會更大。”中信建投認為,電機、減速器、結構件等硬件環節具備產業鏈機會。目前,芯片以海外為主,軟件算法為機器人核心技術,絕大部分公司選擇自主研發。
已有上市公司躍躍欲試。在小米發布人形機器人之后,8月12日,漢威科技在回復投資者提問時稱:“小米科技首款人形機器人暫未用到公司控股子公司蘇州能斯達的柔性傳感器。蘇州能斯達研發布局的柔性微納傳感器在機器人方面已經有大量的產品和應用布局,隨著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柔性傳感器可能會有更多應用,我們會增加在柔性傳感器領域的投入。蘇州能斯達與小米科技存在股權關系,目前已有產品進入小米供應鏈。”
技術壁壘高
中信建投表示,人形機器人與工業機器人無論從研發設計角度,還是規模量產角度都有很大差異,普通機器人廠家很難在短期內實現轉型。
“人形機器人行業尚處于發展初期,目前面臨成本高、應用場景不明確、技術實現的功能簡單等難題。”潘月稱。
“人形機器人未來會在非工業領域優先得到應用,在工業領域的市場化應用尚需不短的時間。”一家國內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工業產品首要是安全可靠,在于實用而非功能多。功能越多越靈活,安全可靠的難度就越大。”
潘月表示,無論是結構設計、控制精度還是零部件參數,工業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有較大差異。工業機器人的精度參數維度要求與人形機器人不同,尺寸形態差異較大,無法滿足人形機器人外觀、運動等方面的要求。如果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廠商欲進入人形機器人領域,需在有一定產量基礎上另行設計和研發符合人形機器人應用級別的零部件產品。
平安證券認為,雖然未來機器人的市場潛力巨大,但并非所有機器人均要做成人形機器人。根據應用場景,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或更加適合做成人形。
中信建投表示,人形機器人的巨大藍海市場能否兌現,核心還要看產品量產和成本控制。由于結構復雜,控制性能要求高,人形機器人成本非常昂貴。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同時能實現量產降低成本,將成為打開市場的關鍵。
雷軍在小米新品發布會上表示,在智能機器人領域,人形仿生機器人的技術集成度最高、難度也最大,小米還處于起步的第一階段,CyberOne每天都在學習新的技能,相信未來智能機器人一定會走進人們的生活。
16:21 | 聚焦全球市場 共探航運指數期貨新... |
16:19 | 莫高股份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3.28億... |
16:14 | 東方嘉盛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 |
16:12 | 2024年營收不足3億元 蘭州黃河被實... |
16:10 | 甘肅能化2024年實現凈利潤12.14億... |
16:10 | 坤恒順維2024年超三成營收用于研發... |
15:49 | 央行最新部署,事關金融“五篇大文... |
15:16 | 西山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3.36億元 ... |
15:14 | 醬油業務穩固 ST加加一季度凈利同... |
15:11 | 聯影醫療披露2024年ESG報告 強化供... |
15:11 | 今創集團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244.... |
15:11 | 供銷大集2024年營收14.24億元 凈利...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