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豪悅
距離8月1日樂高正式漲價以來,已有一周時間。8月7日,《證券日報》記者線下走訪了樂高北京頤堤港店,線下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8月份漲價后,店鋪銷量并沒有出現下滑,甚至因為七夕節日的帶動,一部分產品的銷量比7月份更好。
“不會(因漲價)擔心之后的銷售,因為現場過來想買的消費者并沒有因為漲價就不買了,大家其實不太在乎價格。”上述工作人員向記者說道。
值得一提的是,樂高忙于漲價之時,有國產積木玩具廠商卻在降價。
樂高漲價后訂單反而更多?
7月份,樂高宣布全球漲價,解釋稱因受能源、物流、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樂高生產成本在上漲,為了緩解壓力決定在全球范圍內提價。其中,中國部分套裝產品自2022年8月1日開始上調,漲幅在5%到25%之間,包括寶馬、福特、保時捷等多款熱門產品都在漲價之列。
據了解,漲價的消息讓樂高一部分用戶產生“焦慮”。有樂高賣家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樂高漲價加速刺激了用戶下單,有的貿易公司發往海外的進貨訂單甚至已超額。
為什么樂高能夠做到漲價也不會影響銷量,反而會進一步刺激消費者購買?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無論是傳統玩具市場,還是現在新興玩具市場,樂高都牢牢占據了市場的領先地位,這種長期的品牌影響力和品牌話語權,幫助樂高在中國市場“穩定吸粉”。
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介紹,在全球搭建類玩具市場中,樂高一家獨大,以絕對的市占率排名榜首,龍頭地位穩固。
與此同時,中國市場為樂高貢獻的業績也不容小覷。2021年,樂高集團在全球開設了165家品牌零售店,其中有90家在中國。而2018年,樂高集團在中國授權開設的專賣店才僅有30家左右。截至2021年年底,在樂高集團全球的832家門店中,有340家位于中國。
樂高財報顯示,相比2020年,樂高集團2021年收入增長27%,達到553億丹麥克朗(約合514.8億元人民幣),零售額同比增長22%;相較于2020年99億丹麥克朗(約合91.5億元人民幣)的凈利潤,樂高集團在2021年凈利潤增長至133億丹麥克朗(約合123億元人民幣)。
漲價甚至未影響樂高集團向中國二、三線城市繼續邁進。7月31日,也就是樂高中國市場漲價前一天,海南首家樂高品牌零售店在海口開業,這是樂高零售進入中國內地的第100個城市。
部分國產玩具商降價搶市場
同樣在7月31日,國內卻有玩具廠商表示全線降價。
樂高漲價5%-25%,國內玩具品牌TOPTOY于7月31日宣布全線降價5%-25%。
值得一提的是,8月份“樂高漲價你會找平替嗎”這一話題曾沖上熱搜,不少人認為國產積木品牌迎來了新的機遇。TOPTOY品牌營銷負責人認為,國產積木無論是從創新還是質量上,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積木市場在供給與需求端之間存在的結構性差異正迎來轉機。
有公開數據顯示,樂高一家拿下超四成的中國市場,剩下份額由其余海外品牌和中國品牌一起競爭。不過,魔鏡市場情報數據顯示,國產品牌大多價位較低。樂高價格高于560元的產品占比接近40%。而一部分國產品牌價格最高也不超過200元,少部分開拓出定價高于560元的高端產品,占比也不足5%。
平價市場仍是國產品牌的“舒適區”,但這對企業利潤卻“很不友好”。
“樂高的高利潤自然是和高定價掛鉤的。中國市場許多國產玩具企業依然處在利潤較低的狀態中,就是因為我們的玩具商依然處于低質量競爭的市場中,導致發展空間有限。高端市場的開拓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我們真正學會了做高端玩具,學會了對玩具的IP運營,才有可能帶來品牌的良性發展。”江瀚說道。“目前,像泡泡瑪特為代表的一些潮玩品牌已經在向這個方向努力了,只是需要時間。”
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技術上說,國內很多品牌已經產出過很優秀的作品了,但是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品牌低廉的刻板印象,一夕之間很難更改。品牌也要思考對策,不能總靠低價來吸引用戶。
不過,國產品牌的增幅卻開始超越樂高。鯨參謀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部分國產積木銷售額增幅已超樂高,其中萌小鷹、KeepPley銷售額分別同比增長超230%、150%,樂高為26%。
(編輯 喬川川)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