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昱丞 見習記者 李雯珊
7月以來,市場端陸續傳出半導體供應鏈“大幅砍單”的消息,涉及到三星、LG、戴爾、臺積電等頭部大廠,覆蓋了驅動IC、TDDI(觸控與顯示驅動器集成)、PMIC(集成電源管理電路)、MCU(微型控制器)等關鍵芯片/元件,引起了市場的關注。
業內人士認為,出現這種情況主要由于消費電子終端產品需求下降導致,特別手機是最大的芯片市場,對整個產業影響非常大;在供給方面,為了應付之前的“缺芯”現象,很多芯片制造商加大生產。簡而言之,供應增加,需求降低,導致了從“缺芯”到“砍單”的冰火兩重天局面。
“從實體經濟的發展狀況來看,此輪半導體‘砍單潮’主要集中在消費電子領域,并不是整個半導體都在‘砍單’,汽車和工控領域的半導體芯片需求依舊飽滿。”廣東某電子公司相關負責人鄧先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供需失衡導致“砍單潮”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2022年1月至6月,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1.36億部,同比下降21.7%;PC方面,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的預測顯示,2022年全球PC出貨量將大幅下滑9.5%。
據上述受訪的鄧先生介紹,上半年,消費電子的終端廠商為了消化庫存、保持資金鏈不斷裂,不斷取消訂單。甚至有部分終端商寧愿放棄50%至80%的高額定金,仍要取消訂單;有些終端商則以相關借口為由暫不提貨,為的就是不增加后續成本投入。
中國電子視像協會副秘書長董敏表示,三星年內已經三次砍單。第一次是在一季度末,當時量不多;第二次是五月份,三星將面板訂單砍了30%;第三次則是延長“暫停采購零部件”的期限。此后其他整機廠商也開始控制庫存,如另一龍頭LG電子也大幅砍單。
三星電子(中國)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公司確實對訂單做了調整,具體情況由總部統籌。”
在電腦PC領域,戴爾也傳出為避免存貨跌價,PC產品線將砍單50%,惠普也正在評估具體情況。
據悉,這一波“砍單”行情是下游終端品牌廠商率先行動,隨后終端品牌廠商會傳導至關鍵芯片廠商與供應鏈上游,例如晶圓代工、面板環節,部分類別的芯片和元器件,形成連鎖效應。受影響的面板廠,包括京東方、LGD、華星光電、夏普等。
“砍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國產芯片企業擴建的產能得到了釋放,消費電子芯片大量上市搶占市場份額,導致國外芯片廠商訂單量下降;二是由于經濟低迷消費不振,電子類產品市場疲軟,消費電子廠商不得不縮減生產計劃,一部分高端芯片出貨量隨之下降。”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記者表示。
廣州芯謀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謝瑞峰認為,手機是最大的芯片市場,今年手機銷量大幅下降和去庫存導致下單量銳減,對整個產業影響非常大。
不過,鄧先生也表示,盡管面向消費電子的芯片部分產品價格有所回落,但汽車、工業控制、數據中心、醫療等熱門領域的需求仍處高位。
汽車等領域仍處“缺芯潮”
以MCU為例,中國MCU的下游應用中消費位居第一,占到27%,其次是汽車和工控。消費類MCU需求的下降對中國廠商的沖擊影響最大。7月以來,消費類MCU呈現供過于求的景象,價格明顯下降;對于汽車和工控來說,MCU的需求量反而持續上升。在汽車電動化的升級趨勢下,單車用量呈現倍數增長。傳統燃油車單車用量通常在70個,而智能電動車的單車用量約300個。
張孝榮認為,由于電動車銷售火爆,車規級等芯片景氣度持續走高,供不應求,一度導致全球汽車廠商生產困難。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國內汽車芯片進口率很高,中國新能源汽車是車規級芯片需求最大的市場。在本土產能沒有釋放之前,未來三年車規級芯片缺貨現象會持續存在。
“汽車電子等行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正處于風口行業,即便實際需求沒那么多,大部分廠商從長遠角度考慮,其汽車電子的需求也會增加。因為任何生產都是有一定周期的,尤其是風口行業,廠商會從更長的周期來考慮供應。”全球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向記者表示。
(編輯 上官夢露)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