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在活躍二手車市場、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完善汽車平行進口政策等三方面發力,進一步釋放汽車消費潛力,政策實施預測今年增加汽車及相關消費大約2000億元。業內認為,疊加此前汽車購置稅減免的優惠政策,有望推動汽車消費走旺,尤其是給新能源車帶來長線利好。
“三箭齊發”推動車市繼續回暖
乘聯會數據顯示,6月1-19日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93.5萬輛,同比增長24%,較上月增速提升42個百分點,環比增長43%。從周數據看,呈現逐步回暖改善態勢,6月第三周狹義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日均5.9萬輛,同比增長39%,環比增長55%。
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進一步釋放汽車消費潛力:一是活躍二手車市場,促進汽車更新消費。對小型非營運二手車,8月1日起全面取消符合國五排放標準車的遷入限制,10月1日起汽車銷售企業申請辦理轉移登記時實行單獨簽注管理、核發臨時號牌;二是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車輛購置稅應主要用于公路建設等,考慮當前實際研究免征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年底到期后延期問題。破除新能源汽車市場地方保護;三是完善汽車平行進口政策,有序發展汽車融資租賃,支持停車場等建設。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將加速相關政策的有效落地實施,拉動汽車消費進一步增長。從政策綜合效果看,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將對二手車的流動性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免征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延期將有完整的方案,完善平行進口政策有利于世界資源為我所用。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當前全國汽車企業生產人員流動、物流運輸、供應商供貨情況均有好轉,汽車供應鏈、產業鏈逐漸暢通,復工復產節奏明顯加快。隨著多項促消費政策逐漸發力,預計6月汽車產銷形勢將繼續好轉。
漲價不改新能源火熱行情
近期業內有觀點認為,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漲價潮或將抑制消費,但從最新數據看,新能源車的銷售依舊火熱。據乘聯會統計,5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36萬輛,同比增長91.2%,環比增長26.9%。在前15大廠商中,當月只有兩家銷量同比下降,有10家增速超過100%。前5個月累計看,全部15家廠商增速都為正數,有5家增速超過200%。
據浙商證券分析,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歷多輪普漲。其中,第一輪上漲集中在2022年年初,因補貼退坡車企集體調增報價,單車漲價幅度在2000元至1萬元;第二輪上漲是源于鋰、鋁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廠商集體抬價順導部分壓力;4月以來,比亞迪、嵐圖、極狐、極氪、榮威等品牌宣布繼續漲價。
崔東樹指出,目前新能源汽車價格上漲的影響暫時不明顯,主要源于四方面原因:一是新能源車的銷售模式是訂單銷售,各車企手里有較多的未漲價前的訂單,導致3-5月基本是消化前期訂單;二是新能源插混對燃油車市場的分流,高油價導致新能源的優勢加大;三是新能源車的消費者的剛性需求較強,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四是新能源車漲價前的訂單價格鎖定,形成早訂車的鎖定價格便宜的結果,引發更多消費者理性或跟風搶訂的局面。
資料顯示,我國新能源車已有條件免征購置稅近8年時間,免征政策于2017年和2020年兩次得到延長,按照規劃將于今年年底到期。“新能源車征收車購稅是必然的舉措,中國汽車消費環境是靠道路交通體系的持續投入換來的,因此不可能長期對新能源車免稅。”崔東樹建議,可考慮在2023年繼續免征,2024年之后逐步恢復征稅,同時把征稅變成拉動新能源車消費的工具,類似于傳統燃油車購置稅優惠政策逐步退出過程,這樣又有三到五年的靈活過渡周期,能夠確保市場實現平穩過渡。
多家機構也看好新能源汽車中長期的表現。太平洋證券認為,新能源車滲透率自2021年初以來持續攀升,與傳統汽車的銷量表現呈現K形走勢,當前頭部及中部廠商新能源在手訂單充足,未交付訂單延期情況普遍存在。西南證券分析,汽車電動化長周期趨勢不可逆轉,在A級車與插混車發力的背景下,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19%,對應全年銷量510萬輛,同比增長45%。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