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一系列重要信息。會議指出,要“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擴大內需,就要著力促進消費升級,譬如在汽車、家電、餐飲、家政服務等領域加大支持力度。
近年來,家電產業經歷了家電下鄉、購機補貼等一系列的政策刺激,取得了極大成效。接下來行業還將會迎來怎樣的新舉措?相關上市公司又會有怎樣的動作?
家電換新迭代催生存量增長空間
此前,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新一輪家電下鄉政策、家電換新補貼及節能補貼陸續落地,進一步刺激家電消費。如今,在擴內需等政策帶動下,國內家電市場有望迎來新的機遇。
“各部委拉動內需的相關措施將進一步落地,此舉將間接帶動家電產業的恢復。一方面,在消費升級環境下,家電企業要持續研發創新,通過場景化體驗,挖掘和激發消費者潛在需求,從C端向B端布局。另一方面,協會應引導家電企業建立公平競爭的產業環境。”中國家用電器商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劍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當下,已步入成熟期的家電市場,進入存量時代,但存量市場同樣蘊藏著新機會。
瞭望智庫發布的《2021中國家電以舊換新調研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家電保有量已超過21億臺,但僅在2020年,就有1.6億臺家電達到了安全使用年限,其中排名前列的是手機、電視、空調等。
奧維云網數據顯示,我國彩電、冰箱、洗衣機和空調每年更新規模預計在1.4億臺,零售額規模3784億元,家電換新需求龐大。
在疫情持續影響下,預計明年家電市場依舊面臨嚴峻考驗,企業需要從存量市場尋找增長空間,用產品迭代創造機遇。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彭健鋒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以舊換新和促低碳環保上,協會還將繼續加大執行力度。據我們統計,目前我國彩電普遍使用12年后才會被淘汰,但行業制定的相關標準是7年。為了擴內需、促循環經濟、加快消費升級,協會將進一步明確相關標準、落實安全使用期限。同時,在原材料緊缺的情況下,明年協會將推進一系列優惠政策,幫助技術創新型企業增長。”
家電市場中,空調、廚電等品類與房地產市場發展關聯度較高,政策端擴內需,對地產市場作用的同時也將帶動家電產業發展。
“在供應短缺、成本上漲之下,家電產業的創新發展需要一定程度的政策刺激,但也不可過度。從需求層面看,適當的政策刺激,將對空調及廚電品類形成利好;而電視、冰洗等傳統耐用品則相對平穩;品質化家電產品如洗碗機、清潔電器則有望在政策推動下,實現規模性的增長。”奧維云網白色家電事業部研究總監裴東敏認為。
投資低碳產業加速產業鏈健全
如今,家電上市公司也在加速產業鏈上下游的健全,在低碳環保上尋找突破點。
作為“耗能”大戶,在促進技術升級和低能耗產品迭代方面,頭部家電企業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新舊家電替換期,一批家電巨頭正在挖掘家電回收和再利用的市場潛力。美的、長虹、格力、海信等企業,正建立從研發設計、采購、制造、銷售到回收體系的全產業鏈,近兩年里通過在電池、能源環節設立子公司、建廠進行持續補足。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家電報廢的高峰期,報廢量年均增長超20%,但產業鏈管理機制仍舊缺乏。據了解,明年相關部門也將進一步規范家電回收產業,進一步激發企業自身積極參與。
與此同時,家電上市公司在產業鏈上向電池、能源、交通、智能汽車等領域進一步擴張,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下尋出路。
格力電器相關負責人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發展‘新能源+儲能’產業是格力明年重要發展方向。”
“電子廢棄物回收產業鏈仍需建立統一標準,企業除了健全產業鏈,更要提高產品生命周期管控和資源利用率。目前,子公司長虹格潤建立了全生態體系,并將集中資源進入鋰電材料關鍵領域。”四川長虹內部人士稱。
“2021年家電上市公司面臨的競爭環境較為復雜,疫情反復、限電政策、成本上漲多因素作用下,家電企業需要一個較為寬松的市場環境,相關產業帶動以激發市場活力。上市公司要進一步衡量好資本和產業,以創新帶動發展,渡過困境。”張劍鋒認為。
(編輯 張明富 上官夢露)
15:35 | 貝因美2025年度戰略發布會:重塑母... |
15:32 | 均瑤健康2024年益生菌業務營收達7.... |
15:32 | 敦煌種業一季度營收和凈利潤均實現... |
15:30 | 萬興科技董事長吳太兵:堅定全面擁... |
15:29 | 錨定發展新目標 海泰科開啟“行業... |
15:28 | 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智能云生... |
15:27 | 安徽上市公司協會成功舉辦“上市皖... |
15:23 | 珍寶島去年實現營收27.04億元 加速... |
15:22 | 韋爾股份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55.2... |
15:21 | 甘肅能源一季度實現扣非凈利潤4.79... |
15:20 | 濰柴動力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 |
15:17 | 北京股權信托財產登記政策“破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