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進入第2天。今天,“最強大腦”們將熱議哪些前沿技術,激發哪些產業火花?
上證報記者在眾多論壇中為大家找了個當前最時髦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碳大會:雙碳治理論壇。
“碳達峰、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已成為時下最熱的話題。如何科學減碳、減排與碳循環,用科技開啟“凈零”未來,成為頂尖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在雙碳治理論壇上,科學家們分別從科技、地球、海洋、經濟等多個角度進行了深入探討。記者還遇到了一位眼熟的科學家——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
朱棣文教授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曾擔任美國能源部部長,最近幾年他一直在參與研發新能源電池。他認為,人類面臨的主要風險是氣溫上升,可能會上升2-3攝氏度,這將帶來一系列挑戰,解決的主要途徑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目前,溫室氣體絕大多數來自化工行業,發展清潔能源是最好的方法。好消息是清潔能源正在快速發展,10到20年我們將能使用更多的清潔電能,希望今后能達到60%的比例。
不過,清潔能源還面臨著很多挑戰,尤其是電網和能源的分配,需要對輸變電進行改進,如特高壓、超高壓;另一個方面是儲電受到限制。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周成虎認為,化工材料推進了經濟現代化,但人類活動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將全球平均溫度控制在上升2攝氏度之內的目標,需要全球范圍內的合作。他指出,為減少碳排放,中國正在打造一個碳匯生態系統,包括對作物的合理施肥、加強對畜牧業碳排放、擴大植樹造林;對物理碳匯進行管理,如草原的管理;用生態工程的方式進行碳匯,如加大城市綠化;利用生物捕捉二氧化碳技術等。
2015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楊培東教授研發了基于納米顆粒的太陽能電池,和被稱為“液體陽光”的人工光合作用裝置。他展示了天然植物的光合作用過程,認為埋在地下的石油和煤炭等化學能源,其實也是億萬年前自然光合的產物。如果人類能模擬光合作用,使用二氧化碳的催化劑和納米材料技術,對水進行分離,就能產生無窮的清潔能源。楊培東教授還向大家展示了“液體陽光”產生再生能源的過程。
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焦念志從海洋角度出發,分析了如何通過海洋減少碳排放,甚至可以負碳排放。海洋有巨大的潛能,目前有四分之一的碳會通過河流進入海洋,海洋生物本身也會產生碳。他建議,可以建立綜合海洋、陸地統籌系統來減少碳排放,做到負排放,如進行大規模的海洋養殖,是很有效的方式。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拉爾斯·彼得·漢森一直致力于綠色金融與經濟研究,他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后果與經濟政策,尤其是氣候變化的地球科學和經濟不確定性對市場的影響,氣候變化與全球經濟增長等。在他看來,應該達成共識,推出智慧的、慎重的政策,代表積極的、前進的方向,能達到最優化的結果,雖然要真正達到雙碳目標有很大困難,但采取行動總比等待要好。
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講席教授劉科近20年來一直在從事新能源的研究,他分享了很多細分新能源項目的發展前景,如風能、太陽能的儲能,氫氣新能源的利弊。他認為,液體仍是人類用作燃料、儲能、交通的首選,并指出插入式混合動力車是今后的發展方向,把煤經濟轉化為綠色能源經濟是重要的方式。
在圓桌論壇中,頂尖科學家們就不同領域科技如何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貢獻、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機制加強各國政府和科技界的協作等問題進行討論。大家認為,科技是解決雙碳問題的主要途徑,綠色低碳是必然的能源轉型方向,隨著低碳能源的布局推進,先進的低碳科技與數字化技術是成功轉型的堅實保障。科學家同時呼吁,科技界、政府部門和國家組織等加強行業和跨界合作,制定行業標準與規范,真正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11:48 | 人保財險連續十五年護航廣交會 |
11:47 | 百龍創園2024年營收凈利潤雙增長 ... |
11:47 | 電廣傳媒投資的安化茶馬古道第一站... |
11:46 | 兩大核心產品快速放量 迪哲醫藥202... |
11:46 | 顧家家居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凈利雙... |
11:45 | 眾惠相互發布2024年報 業績高質量... |
11:38 | 申萬宏源一季度經營業績穩中有升 |
11:38 | 涪陵電力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09億... |
11:38 | 返利網智能導購實踐入選行業標桿案... |
11:37 | 實達集團“家校共育”智慧云平臺亮... |
11:37 | 華大智造成為全球唯一集齊四大利器... |
11:29 | 錦湖輪胎一季度利潤同比增長23.6% ...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