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孟珂 見習記者 楊潔
隨著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進入倒計時,對碳金融產品的探索也不斷推進,助力發揮碳市場在價格發現、資產配置、風險管理、引導資金融通等方面功能。
自2011年起,我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7地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積累了經驗。以碳基金、碳信托等為代表的碳金融產品逐漸豐富,不斷滿足市場參與主體的多樣化需求。例如,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碳基金項目,對全國范圍內的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進行投資;同年,國內首個碳信托產品在上海碳市場交易CCER。
世界自然基金會顧問、綠色金融及低碳經濟資深顧問徐楠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碳金融良性發展的前提,是碳市場具備了較好的價格發現機制,以及充沛的流動性。從全球碳交易運行實踐來看,這有賴于碳市場規則設定的一些關鍵要素,也和整個經濟體的脫碳轉型機制關系密切。就前者而言,全國性碳市場需要在實際運行中快速摸索配額設定的有效經驗,以合理的節奏納入更多行業、有序擴大市場容量,這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在實踐中保持積極謹慎的心態,穩妥務實地推進。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碳交易產品之一的CCER,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截至2020年底,登記備案的CCER方法學共有200個,適用領域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風電、光伏、水電等)、廢物處置(垃圾焚燒、垃圾填埋)、生物質發電等。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第二十九條規定,重點排放單位每年可以使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抵銷碳排放配額的清繳,抵銷比例不得超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5%。
“CCER會增強企業主觀意愿的減排意識,在滿足排放要求的基礎上,CCER交易仍會對企業的減排成本與額外利潤有著實質性幫助。”人大重陽助理研究員趙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CCER作為全國碳交易市場中的交易品種之一,為未來我國碳交易市場實現市場化與金融化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在徐楠看來,未來碳金融的良性發展,最關鍵的就是做好現貨市場,把價格發現機制和流動性理順,這些基礎齊備了,碳金融衍生產品便是水到渠成。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的推進,全國統一碳市場規模將會非常可觀,能夠成為綠色發展的重要基石,也將形成新的金融市場。
14:24 | 白銀有色2024年實現扣非凈利潤2.5... |
14:20 | 淘寶閃購閃現外賣大戰 最大力度補... |
14:19 | 京東互聯網醫院守護民眾五一健康出... |
14:19 | 深高速2025年第一季度扣非凈利潤同... |
14:17 | 容百科技發布2025年一季報 多業務... |
14:15 | 首創環保第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增長9.... |
14:09 | 股權落定 先鋒基金開啟新旅程 |
14:05 | 招商銀行:董事會決議公告 |
14:05 | 恒順醋業:第九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14:05 | 金隅集團:第七屆監事會第四次會議... |
14:05 | 百龍創園:第三屆董事會第十五次會... |
14:05 | 空港股份:第八屆董事會第八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