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敏
安全且有效的慢病管理已然成為公共衛生領域乃至整個社會的重要議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將降低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作為重要指標之一,要求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到2030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為了幫助醫生更好地服務于患者,探索互聯網如何更好賦能慢病管理,3月24日由中國醫師協會主辦,互聯網慢病管理平臺醫聯協辦的“e路有你,聯抗慢病”2021首屆互聯網慢病管理大賽啟動會在北京召開。
就互聯網慢病管理的可行性,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科醫師分會副會長王貴強提出:“互聯網醫療可以減少醫療成本的支出,也可以降低醫保負擔,更可以減輕大院的壓力,互聯網醫療一定是正確的方向。在互聯網+醫療層面,慢病管理是現階段最主要的模式,也是最為可行的模式。通過國家大力扶持和支持、醫務人員參與、企業方優化,互聯網+醫療一定會越來越好。希望通過此次大賽,可以讓互聯網慢病管理模式得到進一步的規范,做到有序發展。”
在啟動會現場,互聯網慢病管理平臺醫聯首席運營官周正表示:“隨著治療方法和技術的進步,腫瘤、艾滋病等之前被稱為‘絕癥’的疾病已經演變為慢性病,慢性病管理已經成為疾病控制的重要議題。”
互聯網+慢病管理正當其時
2020年12月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吳良有在濟南舉行的“2020第七屆互聯網+健康中國大會”上表示,據估計,我國慢病患者約有3億人,高危人群高達5億人。
談到腫瘤患者的院外管理,中國醫師協會腫瘤醫師分會會長石遠凱表示:腫瘤是發病率最高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隨著新的治療藥物和手段的出現給患者帶來了顯著的臨床獲益。伴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患者整個生命周期管理期間不斷涌現新的問題,院內治療期間以及院外都需要面對。借助互聯網醫療,能有效縮短醫療服務地域間的距離,給病人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總干事張俊清認為,互聯網醫療可以幫助提升醫療行業整體水平:通過互聯網醫療,能夠解決患者反復就醫、多次復診的問題,有利于建立從院內到院外、再到家庭的全病程持續性管理,對他們的健康行為進行干預、指導。此外,互聯網醫療能夠提供更多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支持,來改善患者行為,完善了慢病管理的長期持續性。同時,互聯網醫療也可以使專家的醫療服務能夠覆蓋到基層、延伸到基層醫院,提高整體醫療水平。
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總干事代華平認為,互聯網醫療發展恰逢其時:互聯網醫療可以助力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管理,總體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優化醫療資源的配置問題。我們應該普及,尤其是提高基層對呼吸性疾病的認識、早篩、早診、早治,這些方面是可以通過“互聯網+”形式來實現的,這樣規范化的院外管理是可以讓醫生和患者雙向收益的。從政策、技術等方面來說,互聯網醫療發展正當其時。
關于企業對互聯網醫療的補充效果,醫聯副總裁劉春梅提出:“醫聯專注在患者的院外慢病管理,我們希望能夠與線下醫療機構形成功能互補,醫聯還可以借助自身技術優勢,提供患者科普宣教、檢測、后續復診等工作,從而加強患者的依從性,增強慢病管理的效果。”
行業模式仍需進一步規范
互聯網慢病管理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但發展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在不斷前行的過程中,互聯網醫療當下究竟面臨怎樣的挑戰?各位專家也給出了獨到的見解。
石遠凱表示:“同任何新生事物都一樣,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摸索、不斷完善,才能使這個行業健康發展,互聯網醫療也一定是這樣的過程。但隨著國家對互聯網醫療越來越重視,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政策法規也會越來越完善,相信互聯網醫療隨著我們國家整個健康中國建設事業不斷推進,互聯網醫療會受到越來越多重視,也會得到越來越大的發展。”
王貴強表示,現階段互聯網醫療的監管和質量把控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相關專家在此次“兩會”中提出,互聯網+醫療的質量管理、監控等問題都是重中之重,需要有對應的監管措施。如果相關的監管缺位,會導致互聯網醫療可持續性受到影響,延緩行業整體的發展。
張俊清認為,互聯網慢病管理需要加大多方力量的投入,他提出,在慢病管理當中,無論是從媒體報道、還是企業的投入,系統性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才是做好互聯網慢病管理的關鍵所在。
代華平從互聯網慢病管理的規范流程角度提出了建議,互聯網慢病管理的規范、流程、收費等問題,還需要未來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摸索、完善,互聯網+慢病管理實際上是線下醫院的有效補充,但并不能代替線下醫院。希望企業、醫院各方在自身職責上做到最好,共同為互聯網慢病管理的發展做出貢獻。
(編輯 田冬)
00:39 | 龍湖集團:去年運營及服務業務收入... |
00:39 | 讓“真誠”成為信息披露的底色 |
00:39 | 長城汽車:計劃2030年海外銷售超百... |
00:39 | 整車央企將進行戰略性重組 |
00:39 | 33家基金公司2024年凈利潤合計近26... |
00:39 | 北京不動產信托財產登記試點迎新進... |
00:39 | “專業基金買手”公募FOF選基策略... |
00:39 | 瑞銀證券有望成為我國第五家外資獨... |
00:39 | 我國外資證券類私募機構增至35家 |
00:34 | 多管齊下深挖數據資產巨大潛能 |
00:34 | 美聯儲會在何時降息 |
00:34 | 綜合施策打擊資本市場違法違規行為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