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若琳 見習記者 李豪悅
冠脈支架集采落地后,微創醫療股價經過短暫下跌之后,一路看漲。截至12月16日,微創醫療每股報40.95港元。
但在第一輪集采中標后一度讓外界擔心能否“回血”的微創醫療,再次參與到第二批骨科耗材的集采競爭中去。與此同時,12月11日,微創醫療發布公告,表示正考慮可能分拆非全資附屬公司微創(上海)醫療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微創醫療機器人”)及其股份于認可證券交易所獨立上市。
包含本次在內,自11月以來微創醫療已有兩次拆分上市動作。頻頻透露拆分意向是否受集采影響?《證券日報》記者致電并將采訪提綱郵件發給微創醫療,但截至發稿前未收到回復。“這是微創第三次拆分上市了,猜測目標依然是科創板。由于手術機器人業務尚未盈利,主要目的應該還是為了融資加大研發投入,緩解母公司的研發資金壓力。”看懂APP醫療行業分析師陳喬姍向《證券日報》記者說道。
只是,被微創醫療寄予厚望的“微創醫療機器人”能滿足期待呢?
虧損230.9萬美元
估值227億元人民幣
微創醫療今年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自2015年以來,公司凈利潤首次出現虧損。
其中,今年上半年微創醫療手術機器人業務可呈報分部虧損凈額為230.9萬美元。不過,微創醫療的手術機器人業務卻是西邊雨東邊晴。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2020年9月份微創醫療機器人獲30億元融資,并引入了包括高瓴資本、北京磐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貝霖資本、天津遠翼元福、易方慧達創業投資(廣東)合伙企業在內的多家戰略投資者,微創醫療機器人的估值也將達到22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國內手術機器人領域“四小龍”之一的天智航,截至12月16日市值在170億元。
“微創醫療機器人本次融資金額在同行國內企業中算很高的,將為其未來快速占領市場奠定堅實的基礎。”HHC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劉兆瑞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已公布的國內手術機器人企業融資額總體處于數億元、數千萬元的水平,而微創本次15億元的增資金額遙遙領先于同行。在資金相對充裕的條件下,其產品獲批后的商業化速度就會加快,繼而可盡快開展搶占市場的工作。“遠東宏信的入股也有為其制造和銷售助力的意味,而高瓴等知名投資機構的入股亦對其后續融資帶來正面影響”。
微創醫療今年對手術機器人賽道的布局也確實頗下苦功。據了解,公司自研的三款手術機器人產品進入臨床并啟動人體臨床試驗。但目前為止,微創醫療還沒有上市的機器人產品正常盈利。對此,為了拓展業務版圖,今年4月份,微創醫療作為領投方,聯合浙江絲路基金、啟迪控股旗下管理的盧森堡投資基金、CSGroup(Holding)、Anaxago以及Robocath現有投資人,與法國機器人公司Robocath達成協議,將對后者進行總計不高于4000萬歐元的戰略投資。據了解,Robocath公司的一款機器人系統已經在歐洲和非洲上市,微創醫療將同對方在國內建立合營企業,負責在大中華地區的經銷、制造和本體化開發。
緊接著5月份,微創醫療發布公告,擬以600萬新加坡元(約合人民幣3001萬元)入股新加坡公司NDRMedicalTechnologyPrivateLimited。微創醫療控股的微創優通醫療科技(嘉興)有限公司與NDR成立合資公司,負責NDR產品在大中華地區的經銷、制造和本土化開發,
根據微創醫療半年報介紹,完成上述兩項動作之后,微創醫療機器人業務已經覆蓋腔鏡、骨科、血管介入、自然腔道、經皮穿刺五大賽道。
對此,劉兆瑞表示,就手術機器人科研企業而言,多產品領域布局的做法總體是利大于弊的。公司可借此獲得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影響力。其次,多學科手術機器人間的底層技術具有一定共通性,有望在研發和制造等階段產生規模及協同效應。“當然,多產品線也會帶來管理和資金等方面的風險。主要還是通過經營節奏來盡量化解。一是加快產品獲批后的商業化速度;二是優先關聯性或獨特性強的產品研發、臨床試驗和報批工作;三是做好持續融資的安排”。
外企一家獨大
國企破局艱難
會被資本看中的領域自然是有利可圖,手術機器人市場也表現出龐大的市場潛力。
廣州眾成醫療器械產業高級研究員鄭珂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目前手術機器人占全球醫療機器人超60%以上,而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應用領域占比高達88.5%。世界公認的手術機器人領頭羊是美國直覺外科公司,據業內估算,其主打產品達芬奇在手術機器人領域中占比超過75%。
我國對手術機器人的需求也逐年增加。2017年至2019年,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市場規模從4.2億元增長至7.3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4.96%。此外,直覺外科公司公告統計的數據顯示,我國每2000萬人口所擁有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數量僅為1臺,而美國、日本分別為147臺、34臺。
國內也同樣涌現出一批開始知名度和口碑都有形成一定影響的企業。如天智航、柏惠維康、妙手機器人、重慶金山科技都分別在骨科手術、神經外科、內窺鏡手術等細分領域有一定研究。但也未能撼動達芬奇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前瞻產業研究員數據顯示,根據2018年—2020年政府公開的醫院招投標情況來看,手術機器人各品牌招標數量,直覺外科公司的達芬奇機器人占據56%。其余數量由其他外資企業和國內少部分企業構成。
陳喬姍向記者介紹,我國手術機器人發展仍然面臨手術機器人進入醫療機構的價格門檻、機器人手術費用高昂、知識產權的壟斷制約國產手術機器人研發成本等不利因素。此外,機器人手術設置時間長,巨大的設備體積需要專門的手術室,且流轉效率低。
但也不是毫無突破可能。“目前而言,國內手術機器人雖然尚未形成大規模的商業化,但奮起追趕之勢迅猛。通過分析對手的薄弱點,例如‘達芬奇’在靈活性、精度上存在缺陷,找準自己的技術或需求定位,國產替代之路將漸行漸近。”鄭珂向記者說道。
22:44 | “弱冠之年”繼續向上:蘇農銀行總... |
21:59 | 中遠海控2025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 |
21:58 | 蘇寧易購一季度實現營收128.94億元... |
21:58 | 多領域實現關鍵突破 山西汾酒2024... |
21:57 | 釋放可持續發展“壓艙石”信號 德... |
21:57 | 產品銷售持續放量 宣泰醫藥2024年... |
21:56 | 中公教育2024年扭虧為盈 經營性現... |
21:56 | 2025年穩健開局 重慶啤酒一季度銷... |
21:54 | 復星醫藥披露2025年一季報:營收94... |
21:53 | 接棒吳以芳 陳玉卿出任復星醫藥董... |
21:51 | 百龍創園:第三屆監事會第十四次會... |
21:51 | 長飛光纖:第四屆董事會第十三次會...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