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十一黃金周即將來臨,“補貼”大戰一觸即發。
近日,旅游行業各OTA平臺紛紛推出補貼政策,繼同程旅行宣布將拿出10億元補貼后,飛豬啟動了百億元補貼計劃,備戰即將到來的“旅游旺季”。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如何應對并把握旅游需求的反彈,給OTA平臺帶來了新一輪的挑戰。
砸重金補貼打響復蘇關鍵戰
一種新玩法在OTA圈流行起來。各頭部企業紛紛推出自家的“補貼計劃”。阿里與飛豬聯手推出“百億補貼”,同程、攜程宣布了其10億元補貼計劃,在線旅游平臺戰爭再起。
頭部企業的新玩法與疫情下行業現狀相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影響了諸多行業,而旅游行業成為本次疫情的重災區。在旅游產業鏈中,OTA平臺的位置處于供應商和消費者之間,通常需要為消費者對供應商墊資,并承擔部分成本。疫情期間,退改熱潮襲來,旅行社和OTA平臺墊資退訂金額巨大損失慘重。
“中國旅游業每停滯一天,損失可能超過170億元。”國泰君安研究報告顯示,此次疫情恰逢春節假期,更是加重了旅游業的損失。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疫情來襲非常突然,體量較大的平臺如攜程、飛豬、同程藝龍、馬蜂窩等有資金支撐,尚可以度過危機,但疫情促使行業整體競爭加劇,眾多中小平臺消失和退場,旅游業格局悄然發生變化。”
疫情也倒逼OTA尋求更多出路,拓展發展方向,進行自救。疫情期間,旅游業表現出新特點,一方面隨著視頻、直播等新技術和方式的興起,馬蜂窩、飛豬等在線旅游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攜程、途牛、去哪兒網掌門人和高管站臺,通過直播帶貨,緩解疫情沖擊下的業績壓力。
業界普遍認為,隨著疫情得到控制,行業迎來一波復蘇,國慶有望成為今年首個旅游高峰,旅游需求或出現恢復性反彈。OTA頭部平臺搶先發布巨額補貼計劃,從而提前搶占市場,也打響了今年首輪戰役。
馬蜂窩旅游發布的2020國慶黃金周旅游趨勢顯示,國慶自駕游搜索熱度周環比上漲153%。去哪兒平臺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10日,平臺十一假期酒店預訂的平均支付價格比去年貴了近兩成,大理、麗江等多個城市酒店預訂量同比翻倍。
陳禮騰認為,受多重利好影響,用戶被壓抑了近9個月的旅游需求有望在國慶期間被釋放。此次同程旅行、飛豬等平臺的補貼,不同于以往局限于跑馬圈地、搶占用戶,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提振用戶消費信心,加速旅游經濟的復蘇。
中國本土企業軟權力研究中心專家周錫冰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疫情之中,旅游業務暫停,疫情對這類企業打擊都是致命的,企業多數都是在‘冬眠’中。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其競爭格局沒有太多的變化。但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后,各自競爭優勢會發揮出來,競爭格局會有一些變化。提前搶占市場,背靠強資源、有較強支撐的企業會脫穎而出,平臺企業也在借這輪大促節點搶占市場份額。”
行業競爭“亮紅燈”補貼并非長久之計
疫情造成的重挫使得行業提前進入了優勝劣汰的洗牌階段,很多旅游企業面臨著倒閉的風險,眾多中小OTA平臺退出市場,行業集中度得以提高。
攜程連投同程和途牛合縱連橫之后,行業格局由攜程、去哪兒、途牛三足鼎立變為攜程一家獨大,飛豬、美團、同程藝龍三家處于第二陣營跟隨在后。同時,京東、滴滴、美團開始加速拓展上線旅行平臺、布局線下旅行社。
陳禮騰認為,旅游經濟疫后復蘇、高質量發展成重要“課題”。疫情影響下,旅游業不可避免迎來洗牌與重組,同時這也是行業向高質量發展的契機。如何抓住旅游業發展的脈絡,在疫情結束后迅速打開新局面,成為平臺亟須思考的問題。
旅游業容易受經濟環境、機場吞吐量等多方影響,OTA行業容易面臨巨變,目前抗風險能力普遍需要加強。
“補貼不會是長久之計。在國外疫情嚴重的情況下,激活中國本土市場就尤為重要,此刻的補貼主要就是為了搶客戶,獲取更多的現金流,重啟中國本土市場業務。”周錫冰表示,作為OTA平臺和旅游類企業,在疫情之后應該深度思考如何增強對突發危機的應對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隨著5G、VR、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普及,行業將持續有新的商業模式誕生,產業創新的動力會更強。
(編輯 李波 才山丹)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