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持續火爆,總票房達642.66億元,同比增長5.4%;院線觀影人次達17.27億,同比增長0.5%。從年初的「流浪地球」到暑假的「哪吒」,之后國慶期間的「我和我的祖國」,國內佳作不斷刷新著本土票房記錄;「復仇者聯盟」、「蜘蛛俠」、「速度與激情」等好萊塢經典IP同樣具有不俗的票房號召力。
2020年春節檔更是多部中外大作齊發,「唐人街探案」、「奪冠」、「花木蘭」各路人馬摩拳擦掌,原本要上演捉對廝殺的賀歲檔大戲,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猶如一場冰雨,刺痛了每個從業者的心。
一、產業鏈進入寒冬,上下游萬馬齊喑
受到疫情的影響,全國影城在1月23日開始暫停營業,春節檔電影宣發全部撤檔,劇集、綜藝、廣告等影視拍攝活動停止。2020年第一季度全國電影市場總票房同比減少87.94%僅為22.46億元,觀影人次同比減少87.51%僅為6005.75萬人。一時間,上下游企業紛紛遭遇沖擊,整個產業鏈進入寒冬。
1、院線損失最為慘重,龍頭公司表示2020年業績承諾無法完成
由于一季度觀影人次的減少,下游院線影城受到的沖擊最大。直到今天,國內影城全面恢復時間還未確定。截止到5月,院線票房損失接近300億元,一年里將近50%的業績因為疫情消失。
作為全國領先的影院投資及運營商,萬達電影在票房、觀影人次、市場份額上已經連續11年位居國內首位。但公司一季度營收大降70%,凈利潤虧損6億元,影視、院線等業務無一不受重創,管理層表示,公司2020年業績承諾可能無法完成。
IMAX中國作為影院放映技術提供商,在國內為各大影院以及制片商提供IMAX技術支持,其業績與院線票房存在較強相關。公司在19年剛收獲了票房記錄,IMAX票房同比增長8.7%達到3.66億美元,按人民幣計算增速則達到14%,大幅超過影視票房整體5%的增長水平。然而1月24日由于大陸700多家影院不得不關閉,公司影片分成收入直接受到嚴重打擊,影院設備銷售安裝大幅減少,股價也從1月20日一路下跌。
院線損失如此慘重,然而沒有人去影院,也就沒有人去買票,影片宣發更無從談起,行業的寒冬逐步向中游票務、宣發蔓延。
2、中游票務、宣發寒冬也是「涼涼」
作為消費者,大家可以想想最近是否打開了貓眼和淘票票。
其實,2019年對于貓眼是勝利的一年:用戶數量持續提升,交易額同比增長6.7%,按電影票務交易市場,占有率超過60%,已經是國內最大的在線電影票務平臺。經歷上市連續虧損的尷尬境遇之后,2019年營收同比增長13%達到42.68億元,首次實現盈利,凈利潤達到4.59億元。
公司股價從去年年底已經開始上漲,加上賀歲檔的預期,漲勢凌厲,但就在這時,疫情的沖擊直接讓股價調頭向下。不僅僅是沒法賣票了,由于影片撤檔,公司需要把用戶提前預定的票款無條件、全額退回,期間貓眼可能還要自己先行墊付所退票款。
因為疫情,5月22日貓眼娛樂表示,預計2020年上半年收入相比去年大幅下降,經過初步評定錄得凈虧損。這對連續多年虧損,2019年剛剛取得盈利的貓眼來說,真的是「我太難了」。
對于貓眼,2019年盈利的暖風還沒有焐熱,2020年的春風卻異常寒冷,而擁有淘票票并深度涉足影視投資宣發的阿里影業更是受到嚴重疫情的影響,2020財年(2019年3月-2020年3月)阿里影業互聯網宣發業務同比下降11%,其中,票務服務收入與影院數字化管理平臺服務毛利下降近20%,內容及參投業務毛利同比降幅更是達到32%。
而且因為部分合作伙伴面臨經營困難,公司對部分應收賬款以及投資項目計提大額減值撥備,直接導致2020財年(19年3月-20年3月)營收同比下降5%為28.75億元,經營虧損從4.97億元擴大至9.81億元,同比擴大97%,凈虧損更是從2.54億元擴大至11.51億元,同比擴大超過3倍。
沒有了觀眾的影院,冷清的像外面的冬天;沒有了觀眾的票務,更像是獨釣寒江雪的老翁,涼啊!
3、內容制作方運營壓力倍增,部門面臨資金鏈風險
產業上游的內容制作方,手上制作好的影片不能放映,正在制作的項目又停工停產,運營壓力倍增,如果自己的資金鏈本身就很緊張,就可能面臨「爆倉」風險。2020年影視制作公司整體股價表現一般,前兩年壓中「戰狼」、「流浪地球」的錦鯉——北京文化,股價更是從1月20日累計下跌接近50%。
相比中下游票務、院線,影視制作公司還有電視劇等內容可以放在線上發布,而擁有寧浩、徐崢的歡喜傳媒更是在春節冒行業之險,選擇線上發布「囧媽」,股價當日也有所反彈,但這種做法違背了行業契約,一時間遭到同行口誅筆伐,隨后公司股價又重回1.40港元的水平。不過受到這次疫情的刺激,內容制作方也紛紛開始探索線上業務,歡喜傳媒已經發展自己的線上平臺「歡喜首映」,對減輕疫情的沖擊起到一定作用。
總體來講,2020年疫情直接打擊了國內影視行業最為關注的賀歲檔市場,長期的防控政策打亂了行業生產周期,嚴重沖擊了上下游所有參與者,相關上市公司股價也是一蹶不振,紛紛趴在谷底。
二、否極泰來,行業加速備戰,靜待解禁春風
正所謂「自助者天助」,面對疫情的沖擊,整個影視行業上下游都在共同努力、共克時艱,除了在資金鏈上通過墊資、延期,降低合作伙伴運營壓力,也有服務商在數據宣發上免除相應費用,更有企業將制作后期業務搬上云端,確保后期加工剪輯、審核處理不間斷。
1、解禁春風將近,政策加碼扶持
否極泰來,隨著國內疫情進一步得到控制,各行各業復工復產有序展開,消費娛樂活動逐漸恢復。近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影劇院等密閉式娛樂場所可以采取預約、限流等方式開放;5月13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電影等行業稅費支持政策的公告》,對電影行業相關納稅群體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國家電影事業發展設置專項資金,減輕影院負擔,降低制片成本;6月5日,根據國家電影局最新通知,相關部門正在積極組織片源,制作影片硬盤及密鑰并適時安排上映檔期。
政策上的扶持加碼,影視行業整體復蘇的邊際傾向越來越明顯。
2、觀眾需求不減,疫情之后消費意愿有望釋放
2020年第一季度,雖然行業影視劇放映數量同比下降、供應萎縮,但市場對內容消費需求絲毫不減。受到公共活動限制,消費者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期間在線視頻使用時長大幅提升,影視內容供需矛盾凸顯。只要有好的作品,觀眾就樂于買單,相比家庭設備,影院有著無法比擬的視聽感受,IMAX中國預計,此次疫情之后的演繹可能與2003年的SARS類似,在疫情得到控制以后,消費者積壓已久的出玩意愿將會得到釋放,大家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門,重返商場影院享受優質作品帶給人們心靈上的震撼,推動票房上升。
3、影片儲備充足,企業做好準備靜待重啟
面對積壓已久的觀影需求,各大影視公司也紛紛做好準備,擁有多部優質儲備作品,除了國產佳作,好萊塢引進大片也有原先排期的007無暇赴死、神奇女俠2、花木蘭等,而IMAX影片在2021年,更是有蜘蛛俠、雷神索爾、新蝙蝠俠電影、速度與激情10、碟中諜、阿凡達2等賣座電影或將成為大熱,市場總體票房有望進一步提升。如此龐大的市場,各方都已摩拳擦掌,靜待行業重啟。
4、財務洗澡、逆勢擴張,上市公司輕裝上陣
行業重啟之前,除了在內容上下功夫,各家上市公司在財務、資本上也是頻頻出手,期望趁此行業低迷期擴張業務邊界,實現化危機為機遇。
首先在商譽減值計提上,萬達電影去年計提商譽減值55.75億元,遭遇上市以來首次虧損,凈利潤巨虧47.29億元,北京文化商譽減值接近20億元,2019年也是虧損超過20億元,阿里影業2020財年商譽減值撥備也將近8億元。通過大規模的財務洗澡,各家公司未來可以輕裝上陣。
其次資本運作上,貓眼與歡喜傳媒達成戰略合作,阿里影業更是逆勢擴張,1月與大麥網進一步整合,成立「電影演出業務」,3月收購擁有「火星情報局」、「演技派」等爆款網綜的銀河酷娛。IMAX中國目前也是手握253間影院合約,由于業務周期性強,公司下半年銷售安裝有望加速。
后疫情時代,影視行業各界從影片儲備到發行上映,從內容制作到院線服務都已經準備就緒,上市公司更是順勢財務洗澡、逆勢擴張,面對觀影若渴的消費者,可能就差解禁的東風了。
結語
近年來我國觀眾審美要求不斷提升,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制作水平精良的高質量影片。相比工業化、堆砌特效、缺乏情感共鳴的好萊塢大片,國產影片隨著制作水平的明顯提升,已經成為市場票房主力。2019年,國產電影占國內總票房占比超64%達到歷年之最,票房前十占總票房份額達45%。一旦制作方能夠打造出類似「流浪星球」這樣的爆款,也將成為市場追捧的熱點。
由于春節檔的撤檔加上現有作品的充足儲備,隨著影院解禁,將有大量影片面向觀眾,內容制作方或將面臨較為激烈的競爭,而此前遭遇重創的院線受益反而更加明顯,票務宣發業務也將順勢得到改善。但優質的作品始終具備市場稀缺性,配合適當的宣發,可能收獲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
目前,從政策到從業者,影視行業復蘇正在進行,疫情的寒風或許即將吹過。
16:21 | 聚焦全球市場 共探航運指數期貨新... |
16:19 | 莫高股份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3.28億... |
16:14 | 東方嘉盛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 |
16:12 | 2024年營收不足3億元 蘭州黃河被實... |
16:10 | 甘肅能化2024年實現凈利潤12.14億... |
16:10 | 坤恒順維2024年超三成營收用于研發... |
15:49 | 央行最新部署,事關金融“五篇大文... |
15:16 | 西山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3.36億元 ... |
15:14 | 醬油業務穩固 ST加加一季度凈利同... |
15:11 | 聯影醫療披露2024年ESG報告 強化供... |
15:11 | 今創集團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244.... |
15:11 | 供銷大集2024年營收14.24億元 凈利...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