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郭冀川
新冠肺炎疫情之時,正值中國春節期間,口罩和醫用防護服等各類醫療物資嚴重緊缺,各地各部門迅速組織企業復工達產、增產擴能,千方百計保障物資供給,同時也從國外訂購物資支援國內防疫工作。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中國的疫情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海外疫情卻愈演愈烈,各類醫療物資嚴重短缺。
國內供應鏈體系彰顯應急價值
“中國是制造業大國,擁有完善的工業供應鏈體系和物流體系,疫情初期物資緊缺,是因為大多數工廠已經早早放春節假,疫情又導致工人返崗困難與物流運輸不暢,隨著政府部門的協調和各行各業的支援,醫療物資供應以最快的速度恢復,現如今已經能夠滿足國內需求。”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醫療器械分會秘書長陳紅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國內需求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目前很多醫療器械企業已開始供應出口,為海外防疫做出貢獻。
據企查查數據及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數據顯示,國內擁有呼吸機注冊證企業有31家,其中有22家企業的經營范圍含“進出口”,占比超70%。工信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許科敏介紹,我國有創呼吸機生產企業共有21家,其中8家呼吸機產品約占全球產能五分之一,已簽訂訂單2萬臺,日產能2萬臺。
陳紅彥認為,海外醫療物資的短缺,與中國醫療物資短缺的原因有著根本的不同。“口罩、防護服,乃至額溫槍和呼吸機等醫療器械,大多數屬于低值耗材和中低端醫療器械產品,特點就是技術水平不高,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大部分,這些產品中雖然有的國外品牌人們耳熟能詳,但他們的生產基地大多在國內,高人工成本的歐美本土很少生產這類產品,也沒有相關供應鏈,無法像我們一樣快速改造生產線,生產應急醫療物資。”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4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融資報告》指出,受國家醫療器械行業支持政策的影響,國內醫療器械行業整體步入高速增長階段。預計2020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超7000億元。總體來看,中國醫療器械出口還處于成長階段,發展空間相對較大。
前瞻產業研究員、分析師黃斌城表示,通過科技開發,國內醫療器械產品種類對進口產品的替代率已超過90%,中國目前已能生產包括醫用電子儀器、光學儀器、超聲儀器、激光儀器等68大門類,3400多品種,1.1萬個規格的產品,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還在出現新的門類。
上萬個規格的國產醫療器械產品,能夠滿足大多數醫院科室的需要,特別是常規和中低檔品種比較齊全。但黃斌城也坦言,與國外相比,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總體技術水平上處于中偏下水平,我國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規模明顯小于國外企業,尤其是高端醫療器械市場,國外企業仍處于壟斷地位。
在此次疫情中,市場需求量最大的不是核磁共振掃描儀、數字化X線機、人體器官輔助等高端醫療器械和高值耗材,而是各類中低檔醫療器械和醫療保健用品。像一次性輸液設備、紗布、海綿等低值耗材和血壓儀、呼吸機等醫療器械,歐美國家主要從國外進口,而中國、印度等國家是這類醫療器械的主要出口國。
因為醫療器械產品的國際分工不同,使得國內面對疫情的突然爆發,在產業鏈協助下,可以更快地應對醫療物資緊缺情況,企業的跨界生產成本也更低,能夠快速轉型生產醫療物資。五菱、比亞迪、格力等企業紛紛改造生產線,生產口罩、防護服,嘉化能源、廣州浪奇等化工企業,也通過生產線調整,轉而生產消毒液和其他消毒用品。
先進科技與AI助力疫情防護
不僅是國內外醫療器械生產供應體系不同,我國面對疫情能夠高效匹配醫療物資和人員管理,還離不開對AI等新技術的應用實踐。
愛分析醫療分析師姜凱燕對記者介紹,在疫情期間,人工智能在智能客服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成為解決各級政府和社區組織響應民眾訴求、提供社會服務的有效手段,防疫外呼機器人、疫情防控問答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大規模應用,解決了很多地方防疫部門人員短缺、增加感染風險的痛點。
姜凱燕說:上海實行口罩預約購買過程中,便運用了防疫外呼機器人,外呼效率提升近百倍。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電話服務是防疫的手段之一,它更適合用于較為緊急的場景,而非緊急的咨詢性服務,比如防疫知識的咨詢問答,在大部分情況下都無需通過電話服務來實現,可以通過公眾號、APP等移動互聯網手段來實現。
大家醫聯創始人孫宏濤對記者表示,AI醫生問答、導診機器人、AI輔助診斷等AI設備,正在逐步取代一些機械勞動,輔助醫師對疾病進行快速診斷,在此次疫情中的作用也十分突出。“患者就醫前,無法確定自己是否被感染,醫護人員便存在較高的被傳染風險,使用機器人導診,可有效減少醫護人員與患者的直接接觸。”
隨著5G的鋪設與商用的發展,AI機器人更進入了手術領域,紅云醫療產品經理丁龍飛對記者表示,公司已經從過去遠程視頻問診、專家直播、醫療培訓等軟件服務,一步步走向遠程可視醫療系統和基于5G網絡的AI輔助手術設備,這種轉型也是基于醫院的需求做出的變革。
“5G和AI正在改變醫療協作模式,傳統醫療體系與互聯網的關聯度,得益于5G被進一步加強。一個偏遠山區的患者得到大醫院名醫的診治,并不一定要雙方到場,一臺電腦,一個在線診療設備,甚至一個遠程手術室就可以實現。”丁龍飛介紹,我國在遠程診療領域探索的有互聯網公司、醫療器械公司、科技公司等,路徑也并不相同,技術水平與研發能力也不弱于國外。
(編輯 上官夢露 策劃 朱寶琛)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