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于南
在補貼退坡加速的通道上,特別是在受到科創興起,壓縮產能升級、技術迭代周期的背景下,能源領域中,尤其可再生能源產業正在發生較以往更加劇烈的分化。
近期密集發布的三季報佐證了這一態勢,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以可再生能源產業中“當紅”的光伏為例,在A股光伏板塊已披露三季報的62家公司中,共有34家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減少,占比超過50%;而從利潤角度著眼,62家公司中也有31家公司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減少,占比達到50%。
值得一提的是,62家公司中有6家在前三季度營收達到百億元量級,分別為通威股份、特變電工、隆基股份、正泰電器、太極實業和中環股份。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上述6家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平均增幅達到了22.4%,對照利潤榜,6家公司中有4家躋身前六,分別為隆基股份(34.84億元)、正泰電器(28.64億元)、通威股份(22.43億元)、特變電工(16.68億元),而6家公司凈利潤除特變電工同比減少13.98%外,其余均處增長,其中同比增幅最大的為隆基股份(106.03%),中環股份(64.84%)次之。綜合來看,6家百億級營收公司前三季度平均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36.3%。
在業界看來,光伏產業延續了近一兩年來的強者恒強格局,利潤也較以往更向寡頭匯聚。
但細究其中,從市場情況來看,根據國家能源局最新公布的裝機數據,前三季度國內新增裝機僅為15.99GW,其中光伏電站7.73GW,分布式光伏8.26GW,這一數字同比降低53.7%。以至于相關機構預測,以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今年國內新增裝機或將不足30GW,遠低于2017年的53.06GW和2018年的44GW。同時,自去年“531”之后光伏產業鏈價格下滑幅度也達到了40%-50%。不過,價格的下降刺激了海外需求,相關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中國光伏組件出口達到49.9GW,同比增長超過了80%。
這意味著,習慣于國內項目開發模式的中國光伏企業,如今已不得不著眼國際市場,特別是伴隨著補貼的退坡,展開更加純粹的市場競爭已不可避免。而隨著資本對HIT、鈣鈦礦等新興技術路線關注度的逐漸提高,強者恒強的格局也并不堅固,以往“強者”曾經因技術儲備不足、升級轉型不及時而被擠出第一梯隊的局面極有可能再度發生。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