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釗
3月17日,大眾汽車集團與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宣布,雙方在德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確定一汽-大眾新車型規劃,進一步豐富一汽-大眾的商品陣容。自2026年起,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和捷達品牌將推出11款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的新車型,涵蓋純電動、插混、增程式及燃油動力,其中新能源車型占比超90%。
在全球汽車產業加速向新能源與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下,中國市場已成為外資車企的“必爭之地”。面對本土品牌的強勢崛起和消費需求的快速迭代,以大眾汽車集團、寶馬集團為代表的外資車企正通過深化與中國企業的技術及生態合作,重塑競爭力,力圖遏制市場份額下滑的頹勢。
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智能網聯汽車分會秘書長林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價格戰加劇、市場份額爭奪白熱化的背景下,外資車企的策略已從單一的產品導入升級為技術、生態與商業模式的全維度融合。大眾與一汽的車型矩陣革新、寶馬與華為的智能化破局,不僅為行業提供跨國協作的標桿,更揭示了一個趨勢:唯有深度融入中國產業鏈,才能在智能化電動化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深度布局中國市場
大眾汽車集團負責中國區業務的管理董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表示:“大眾汽車集團正進一步拓展一汽-大眾的產品陣容,在覆蓋所有動力類型的同時,重點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包括純電動、插電式混動及增程式車型,滿足中國客戶不斷升級的需求。憑借本土研發實力,大眾汽車集團將為新產品提供技術賦能,打造先進的智能網聯汽車矩陣。”
據了解,大眾汽車品牌已全面明確了至2030年的產品路線圖:2025年,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將全面邁入戰略成果的交付階段。2026年起,大眾汽車集團將全面釋放戰略轉型潛能,步入在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市場的可持續增長新階段;2025至2027年間,大眾汽車集團在華將推出約40款全新車型,其中超過半數為電動化產品。
3月17日,寶馬中國宣布與華為終端達成合作協議,將在中國深度融合鴻蒙生態,推出包括BMW數字鑰匙、HUAWEI HiCar和My BMW應用軟件在內的數字化服務,基于HarmonyOS NEXT開發多元化智能應用和功能,為華為鴻蒙用戶打造無縫銜接的全場景智能體驗。
“通過與鴻蒙生態的深度集成,寶馬將為鴻蒙系統用戶全面升級車載應用和智能互聯體驗,提升高頻使用場景下的智能駕駛樂趣。”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表示,中國正成為全球的創新引擎,通過與更多中國科技企業共研、共創,寶馬全面開啟本土合作2.0時代。
某汽車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外資車企正從“生產制造本土化”轉向“技術研發與生態合作本土化”,并形成兩條主線。一是卷性能。外資車企通過與中國科技企業聯合開發電動平臺、智能架構等,縮短研發周期;二是卷服務。外資車企依托本土生態伙伴完善數字化服務,如寶馬與華為的鴻蒙合作、大眾汽車集團整合騰訊車載應用等。
擴大本土“朋友圈”
外資車企通過深化本土合作、創新合資模式,加速融入中國汽車產業生態,標志著中外車企合作正式邁入以技術共研和生態協同為特征的2.0時代。
中國造車新勢力與跨國巨頭的合作成為產業新范式。以大眾汽車集團為例,2023年7月份,大眾汽車集團宣布向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鵬汽車”)注資7億美元,并于同年12月份通過股權收購成為小鵬汽車重要股東;2024年,雙方進一步簽訂電子電氣架構技術協議,合作研發準中央架構CEA,實現從資本聯動到核心技術協同的跨越。
2023年10月份,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Stellantis集團注資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零跑汽車”),并成立“零跑國際”合資公司,計劃依托零跑技術平臺拓展全球市場。
此外,本土化合作正向產業鏈縱深延伸。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透露,公司正與法拉利商討零部件合作;激光雷達企業上海禾賽科技有限公司則與某歐洲頂級主機廠達成獨家定點協議,為其下一代車型提供超遠距雷達技術。
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外資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起步較晚,技術落后于中國,且生產成本高,導致競爭力不足。外資車企與中國車企合作是雙贏,有助于雙方優勢互補,共同推動行業發展。
(編輯 張博)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