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龔夢澤
隨著A股市場2023年年報披露即將落下帷幕,上市車企業績表現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據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滬深兩市22家上市車企當中,已有19家完成年報披露工作。其中,15家在報告期內實現盈利,12家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
數據顯示,上述19家上市車企2023年營業收入合計達2.09萬億元,已經實現了對2022年全部上市車企1.83萬億元營收成績的趕超。同時,報告期內19家上市車企凈利潤總額達696億元,而2022年上市車企凈利潤總額為472.4億元。
具體來看,比亞迪、上汽集團和長安汽車位居凈利潤前三名,報告期內分別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00.41億元、141.06億元和113.27億元。福田汽車憑借1297%的增長率位列去年車企凈利潤增幅第一名。此外,安凱客車、海馬汽車、ST曙光和北汽藍谷4家車企去年分別虧損1.70億元、2.02億元、4.70億元和54億元。
多家車企“增收不增利”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創歷史新高,全年分別累計完成3016.1萬輛和3009.4萬輛,分別同比增長11.6%和12%,產銷總量連續15年居全球第一。
從去年全年汽車銷量情況來看,年初受傳統燃油車購置稅優惠和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退出等因素影響,汽車消費恢復相對滯后;2023年3月份至8月份,價格促銷潮對終端市場產生波動,汽車消費緩慢恢復。此后,“金九銀十”效應顯現;2023年11月份以后,汽車市場延續良好發展態勢,疊加年末車企沖量,汽車市場向好態勢超出預期,推動產銷量創歷史新高。
從上市公司層面看,上述19家已披露年報的上市車企中,上汽集團、比亞迪和長城汽車分列營業收入前三名,分別實現營業收入7261.99億元、6023.15億元和1732.12億元。凈利潤方面,12家上市車企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占比63%。
2023年,朝著新能源大踏步轉型的車企們埋頭沖刺“跑馬圈地”,而在以價換量的背景下,多家車企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
作為國內第一大汽車集團,上汽集團2023年營業收入為7261.99億元,同比微增約0.72%。全年銷量502.1萬輛,連續18年蟬聯國內汽車公司銷量第一。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汽集團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141.06億元,同比下滑約12.48%。據記者梳理,上汽集團在年報中五次提到“卷”,涉及卷價格、卷配置等;兩次提到AI大模型,表示要圍繞“軟件定義汽車”,要加快新技術上車應用。
“增收不增利”的還有廣汽集團。根據公司年報,廣汽集團2023年累計實現汽車銷量250.5萬輛,同比增長2.92%。受益于此,公司報告期內實現營收1287.57億元,同比增長17.48%。但營收增長的同時,凈利潤僅為44.29億元,同比下降45.08%,退回至八年前水平。
對此,中國乘用車產業聯盟秘書長張秀陽表示,國內主流的幾家汽車集團轉型新能源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高額的研發開支、多地工廠建造和車型密集宣發的情況。“資源的大幅度調整,疊加上目前市場終端價格競爭激烈,短期會使其凈利潤表現有所下降。但長遠來看,加快研發投入轉化出成果,有助于車企打造自己的體系能力,仍然是利大于弊。”
研發投入總額超千億元
當前,汽車產業正處于深度變革時期,車輛的新能源化、智能網聯化快速演進,技術競爭成為當前新能源汽車品牌較量和有效破“卷”的關鍵。為此,上市車企們一邊頂著盈利壓力,一邊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據記者統計,上述19家上市車企2023年合計研發投入總額達1048.65億元,突破千億元大關。其中,比亞迪以399.18億元的研發投入額榮登榜首,占19家車企總額的38%,上汽集團和長城汽車分列研發投入榜單第二、三位,分別為220.13億元和110.34億元。
“在新能源汽車技術飛快迭代的背景下,想通過技術立身乃至沖出重圍,100億元只能算留在頭部玩家‘牌桌’上的起步價。”中國自動駕駛產業創新聯盟調研員高超對記者表示,舍得投錢只是第一步,更為關鍵的是能夠將研發成果快速落地乃至兌現,轉化成收入和利潤,從而支撐更大手筆的研發投入,以保持領先優勢。
據記者了解,通常上市公司僅將部分研發投入計為本期費用,對其余部分納入無形資產。研發投入的資本化率會對凈利潤產生影響,這一指標在上市車企中差別很大。財報顯示,2023年長城汽車的研發投入資本化率為54.15%,而比亞迪僅為0.86%。
此外,截至4月29日,上述已發布2023年年報的19家上市車企負債合計約為17540億元,平均資本負債率為61.93%。具體來看,上汽集團、比亞迪和長城汽車去年負債總額靠前,分別為6637億元、5291億元和1328億元,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6%、77%和66%;資產負債率方面,排名最高的三家車企分別為金龍汽車、比亞迪和北汽藍谷,分別為84%、78%和77%。
“資產負債率高與低沒有硬性指標,尤其整車制造業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資產負債率是否合理,要看公司的生產經營規模和國際化程度等因素。”張秀陽表示,公司負債行為更多關乎現金流情況,應秉持“橫向看同行,縱向比自己”的原則。如果負債比例過高,說明企業通過借債籌資的資產多風險大,會制約企業效益;反之則表明企業可能運用外部資金和財務杠桿不夠,不利于企業開拓和發展資本經營。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