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龔夢澤
近日,一封公開信將長安汽車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針對近日網傳長安汽車強制扣供應商10%貨款一事,6月7日長安汽車作出官方回應。長安汽車在官方聲明中表示,目前從未收到任何供應商發來的“函件”,該公司強調網傳函件所述“直扣產值”“直扣貨款”等內容系不實信息。
6月8日,長安汽車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已就該函件涉及的詆毀商譽行為,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正在進一步調查處理中。對于調整供貨價格一事,上述人士稱,其采用的方式是基于與零配件企業的商務談判。
盡管長安汽車已就上述申訴函的內容進行辟謠,但該事件遭熱議背后,是整個汽車行業所面臨的成本壓力。今年3月份,國內車市觸發“價格戰”,多地政府陸續推出汽車消費補貼政策,超40個汽車品牌相繼推出補貼或降價優惠。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乘用車行業已經脫離了原來的高利潤行業,3月份單月汽車銷售利潤率僅有4.7%,部分車企在“吐血賣車”,壓力較大。尤其是嚴苛的國六b標準即將實施,對車企生產帶來一定的壓力進而影響盈利。
否認強扣供應商10%貨款
長安汽車稱降價基于商務談判
此前,在網傳的《保護中小汽車零配件實體企業刻不容緩——致長安汽車采購部的申訴函》中,自稱是長安汽車相關的零部件供應商控訴長安汽車采購部,不顧合同約束,利用其掌握的對供應商未付款,強行對供應商的貨款直接扣款10%,以應對長安汽車遭到市場降價潮而引起的汽車市場部分車型滯銷。
同時,這份申訴函指出,長安汽車強行扣除10%的貨款行為涉嫌違法,會讓中小供應商陷入生存危機,甚至引得全國其他主機制造廠效仿。為此,《證券日報》記者第一時間向長安汽車方面求證,對方表示:網傳函件所述“直扣產值”“直扣貨款”等內容均系不實信息。
據自稱長安汽車供應商透露,今年3月28日,在《基于‘生存、戰略、競爭、客戶’,共同應對——致供應商伙伴的函》中,長安汽車提議2023年,各供應商從材料、制造、工藝、一二級件、物流等全面自降本,降本10%,并且長安汽車還推出了“1055”互惠共贏政策、集中采購政策、聯合開發政策和STCR采購政策四大優惠政策。
上述供應商稱,為了促進上述優惠政策的實施,長安汽車將對供應商實施分段漸進式的掛賬正常政策。
對此,有不愿具名的長安內外飾零部件供應商表示:“的確收到過長安汽車類似函件,但扣款幅度沒有10%那么多,也不知道是不是所有配套公司都收到了。”另有重慶本地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公開表示,目前與長安保持著正常合作關系,長安汽車并未對其貨款進行克扣,款項來往也一直都按合同結清。
對于調整供貨價格一事,長安汽車方面表示:“因原材料價格變動、需求變化和技術創新等原因,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每年磋商供應價格,是汽車行業的一貫做法。”公司表示,其采用的方式是基于與零配件企業的商務談判,結算價格均按照商談后簽訂的商務合同執行,而非網傳的強制扣款。
“價格戰”燒遍產業鏈
供應商利潤下降被動承壓
在今年影響甚廣的車市“價格戰”中,長安汽車也推出優惠購車政策。長安汽車CS75系列限時綜合優惠最高達3.3萬元,UNI-V車型限時綜合優惠最高達2.2萬元。同時,長安深藍品牌也宣布,規定期間下定深藍SL03并提車的客戶,享受價值2萬元的“八重好禮”和2.2萬元的廠家現金補貼等優惠政策。
數據顯示,2023年1月份至3月份,汽車行業收入21412億元,同比增長1%;成本18723億元,增長3%;利潤819億元,同比下降24%。汽車行業利潤率3.8%,相對于整個工業企業平均利潤率的4.9%,已處于偏低水平。
據記者了解,上汽集團此前采取一系列縮減措施,其中涉及全員降薪、雙薪取消和員工削減等應對成本壓力;旗下乘用車也專門組織經銷商開會,要求供應商配合降本。某地方車企甚至按5%折扣下達臨時價格,否則不給供貨商對賬。
“車企與供應商存在不對等,議價話語權大多掌握在車企手中。”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高云鵬告訴記者,今年初車市低迷,一季度車企普遍出現了銷量與凈利潤雙降的情況。車企降價潮帶來的盈利下降問題必然會導致車企更嚴格地把控成本端,并將壓力向上游供應商傳導。
從供應商盈利情況來看,在已發布一季度財報的25家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中,有8家出現了凈利潤同比下滑,有4家目前仍處于虧損階段。
面對價格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曾發文呼吁:“價格戰不是長久之計,降價的炒作應盡快降溫,汽車市場應盡快回歸正常秩序。”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價格戰”依然硝煙未散,并從“明戰”變成了“暗戰”,從庫存車“降價戰”演變為新車“定價戰”。
“不少新車幾乎是壓著財務成本在打,從商業邏輯來看,這種大幅割肉的定價模式對于實力不濟的品牌來講無法走長遠。”乘聯會認為,極限施壓不僅對品牌無益,還會進一步向上游供應鏈蔓延。
(編輯 白寶玉)
10:04 | 以AI提效賦能 紅蜻蜓加速智能制造... |
10:01 | 分眾傳媒2024年穩健增長彰顯韌性 ... |
10:00 | 安迪蘇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 |
09:58 | 引導會計師事務所重視審計質量 中... |
09:57 | 光啟技術產能釋放周期開啟 一季度... |
09:56 | 洪通燃氣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大增95... |
09:55 | 天融信推進智算云業務 一體機有望... |
09:55 | 稀土行業景氣度回升 多家公司一季... |
09:46 | 萬里揚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9.15%... |
09:46 | 矽電股份2024年業績保持穩健 擬每1... |
09:45 | 寶馨科技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3.36億... |
09:44 | ?恒逸石化擬注銷約6370.38萬股回...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