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機安裝了多少個APP?你會擔心被收集個人信息嗎?
近幾年,APP過度收集用戶隱私信息,嚴重侵害了個人的合法權益。違規使用和買賣或導致信息泄露,個人用戶輕則被垃圾信息和電話騷擾,重則可能被詐騙,引發財產損失和安全性問題。同時,APP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的現象大量存在,違法違規使用個人信息的問題一直較為突出。
近日,國家網信辦通報84款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情況,其中包括騰訊手機管家、獵豹清理大師、360手機衛士等36款安全管理類APP,以及包括平安消費金融、平安好貸、招聯好期貸、萬達普惠、360借條、51公積金借款、分期樂、微貸錢包、信而富等在內的48款網絡借貸類APP。
網絡借貸類APP被通報存在的普遍問題是:違反必要原則和《規定》,收集與其提供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等。
今年3月22日,國家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規定》,明確了39種常見類型APP的必要個人信息范圍。其中,網絡借貸類APP的基本功能服務為“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用于消費、日常生產經營周轉等的個人申貸服務”,必要個人信息包括注冊用戶移動電話號碼、借款人姓名、證件類型和號碼、證件有效期限、銀行卡號碼,不包括通訊錄、位置信息、相機等方面數據。
自今年5月1日起實施的《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規定》明確表示,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運營者不得因用戶不同意收集非必要個人信息,而拒絕用戶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務。
本次84款APP被通報,也是對金融類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進行的首次通報。博通咨詢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表示,過去金融類APP更愿意收集用戶的信用情況、消費軌跡、通訊錄等。但對用戶來說,此類隱私并非必要提供的信息。金融類APP往往通過信息收集給用戶畫像,通過推送或綁定某種程序,便于自己業務的發展及催收工作。隨著個人用戶對APP頻繁使用,個人隱私泄露問題愈發嚴重,出臺相關的監管政策十分必要。
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認為未來APP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等問題將受到嚴控,網絡借貸類APP通過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進行風控和用戶運營的方式將不可持續。
(策劃 證券日報音視頻中心)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