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人 孫金霞
本報記者 陳衍水
房屋坍塌、道路中斷,搜救艇在雨中穿梭,轉移被困民眾……今年6月份,福建省南平松溪縣遭遇極端強降雨天氣,受災情況嚴重。而位于縣城北邊的項溪村,在沿溪水壩的保護下,村民得以免受暴雨災害影響。
項溪村因溪得名,源于白馬山脈的鳳溪穿村而過,在當地方言中,“項”與“鳳”同音,遂名“項溪”。沿溪而上,巷弄、古橋、祠院,步步景觀。
在村民記憶中的項溪村三年前則是另外一幅景象,每到雨季,溪兩岸的村民家都會因漲水被淹。2021年7月份,項溪村更是遭受了二十年一遇的暴雨災害,水利基礎設施損毀嚴重。時任興業銀行南平分行盡職調查中心科長的張蕃亮主動請纓,在銀行業工作35年的他,義無反顧踏上了新的征程。他第一時間聯系松溪縣相關部門,爭取資金,修復農田防洪護岸,保護農田117畝,增加稻谷產量12萬斤,增加村民收入16.8萬元。
防洪必先治水。張蕃亮帶領項溪村爭取水資源項目資金400萬元,對鳳溪流域進行生態修護、保護,修復水碓一座,改造攔河設施,對原有滾水壩進行整合,新建護岸、親水步道以及景觀魚鱗壩和液壓翻板壩,沿溪的村民再也不用擔心雨季房屋會被淹,構建起“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流域生態格局。
水美項溪而后如何實現民富?讓水流之處變成富旺之地?接棒駐村工作后,張蕃亮一直在思考這一問題。當時擺在他面前的是村子空心化、老年化問題嚴重,村里財務狀況底子差、來源渠道少的一個閩北山村。
“駐村書記是馬字旁的‘駐’,就是告訴我們要多跑,才能為村里跑出致富的路子。”他告訴《農村金融時報》記者,他駐村后不斷深入調研走訪,了解村情村貌,找到了文化振興這把“金鑰匙”。
項溪村不僅因山而秀美、因水而靈動,而且因祠而厚重、因文而揚名,歷史悠遠、文化積淀深厚。沿鳳溪往上游走,程氏宗祠林溪而立,斑駁的印記訴說著程朱理學的歷史淵源。
據項溪村《程氏宗譜》記載,北宋理學奠基者之一的程顥,其六世孫程演明始遷至項溪村,目前村里還留著多座古民居、古牌坊。張蕃亮敏銳地意識到做好項溪村鄉土文化挖掘、重振是鄉村振興“五個振興”工作中能最快實現的突破口與著力點。
隨時間流逝,這些古建筑大多年久失修,保護修復成為首要任務。說干就干,在張蕃亮跟村兩委的不懈努力下,項溪村成功獲批400萬元古村落改造專項資金并開工修復。
在張蕃亮帶領下,項溪村兩委認真學習弘揚“千萬工程”經驗,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做好程朱理學的“物化、教化、活化”文章,攜手松溪縣文旅特派員深入村民家中,深入梳理程氏家族傳承的歷史文脈,切實讓優秀傳統文化新起來、活起來、用起來。
目前,項溪村已經完成文化大禮堂、宋儒學堂等七座古屋的翻修及240米巷道建設工作,原本殘破不堪的古建筑煥發新顏,傳統水車和公共場所也漸漸恢復了使用功能。與此同時,項溪村“從程門立雪到狀元門——松溪縣程朱理學文化傳承展”也在松溪縣博物館開展,結合文物史料,將松溪縣特別是項溪村的程朱理學文化傳承文脈進行系統化展示,這也是松溪縣博物館歷史上首次為一個行政村舉辦大型文化展。
“我從事書畫工作,借著項溪村正在打造傳統古村落的契機,可以為項溪村打造一個書法篆刻工作室來弘揚傳統文化,同時也能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這也是我作為項溪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文藝工作者邵安強向記者說。
三年來,項溪村村小變化大。張蕃亮用真心、動真情、出真招,成為致富的帶頭人、村民的貼心人。“我們村的蛻變離不了上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離不開興業銀行下派駐村書記張蕃亮帶領我們拼搏奮斗。”項溪村村民紛紛說。
(編輯 田冬 喬川川)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