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怡明
“傳統經營模式下,服務小微企業成本高、風險大。新金融依靠科技手段,讓我們跨越這個特別難的門檻。”8月24日,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建行把普惠金融作為一個戰略,充分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改變傳統的抵押依賴,實現數據增信;改變線下人工作業的傳統模式,構建線上標準化作業流程,建立起數字普惠的新模式。
今年上半年,建設銀行在服務在普惠金融和鄉村振興領域數據亮眼。截至6月30日,該行普惠金融貸款余額2.8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1.79%;普惠金融貸款客戶294萬戶,較上年末增加41.69萬戶。涉農貸款余額3.62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0.41%;涉農貸款客戶358萬戶,較上年末增長13.10%。
五大維度布局普惠金融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今年以來,建設銀行普惠金融效能進一步拓展。建設銀行副行長崔勇從五個維度介紹了上半年在普惠金融領域的布局和應用。
一是錨定客戶拓展的目標。崔勇表示,年初管理層提出,要圍繞客戶覆蓋度做更多工作安排和資源配置。目前,通過大數據管理和智能化應用,建行內部預授信戶數近500萬戶,相較于294萬戶有貸戶,儲備了相當大的客戶資源。他透露,客戶覆蓋變成現階段的工作重點,圍繞這個工作重點,今年開展了包括惠百業、惠萬企、惠市助商等多項工作,提升了客戶市場覆蓋面。
二是圍繞客戶新需求,優化流程和重新梳理設計產品。崔勇表示,在設計過程中,該行優化了信用快貸、抵押快貸這類產品的管理制度,以往內部制度有約束的都盡量按照客戶需求和市場反應做出集中優化和整改。
三是建設銀行為科技型小微企業量身定做“泛科貸”,按照技術流和未來現金流的整體安排來推廣科創企業的知識應用,并從這個維度獲得新的客群。
四是按照去年升級的“惠懂你”3.0版本,通過給普惠客戶提供除了信貸之外,包括物流、法稅、財務管理等在內的生態建設,吸引一批客群。
五是推廣套餐式服務。“原來很多客戶是標準化一對一服務,今年建行通過套餐式服務、綜合化服務,給很多普惠客戶提供全產品服務機會,讓產品覆蓋度、客戶滿意度得到極大提升。”崔勇說。
此外,崔勇還提到,針對部分客戶有快速借、快速還的貸款需求,建設銀行主動開發隨借隨還、按日計息貸款模式,把企業需求在很短時間內解決,讓資金得到有效應用。
用科技力量照顧長尾客戶
以新金融之力助推鄉村振興
“所謂新金融,指的不是傳統意義上有多少信貸客戶,而是用科技的力量能夠讓建行有更大能力照顧到長尾客戶。”田國立在發布會上說道。
“裕農通”App成為建設銀行服務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觸手”,將金融服務送至田間地頭。
“過去,農村是我們望而卻步的市場,但通過‘裕農通’App,我們到了每一個村莊,可以跟村委會取得聯系,也可以跟當地其他機構合作,大家雙向提供服務和支持。”田國立表示,存、貸、匯、繳、投都可以通過建設銀行“裕農通”App做到,同時還可以幫當地村政府進行村務公開等一系列活動。
據建設銀行半年報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37萬個“裕農通”服務點覆蓋全國大部分鄉鎮及行政村,服務農戶超5800萬戶。“裕農通”App注冊用戶1024萬戶,累計發放貸款522億元。
田國立提到,建設銀行還通過建設數字平臺,支持當地特色農業產業鏈發展,比如壽光的蔬菜、內蒙古的奶牛、甘肅的土豆等。
“其中沉淀的生產交易數據反過來又被我們用以發展農戶信用,等于是我們幫不同專業門類的產業搭建了數字平臺,這些數字平臺又給我們提供了特別好的機會,我們針對這些數字發現信用,提供信貸支持。”田國立透露,截至今年上半年,建設銀行的農戶生產經營貸款余額為3138億元,較年初增長54%。
此外,建設銀行還通過打造“裕農學堂”,為農民提供金融知識普及、農業技術培訓等活動。截至6月30日,建行累計建設3167個“裕農學堂”。
建設銀行行長張金良表示,下階段,將進一步增強戰略執行力,以新金融行動更好地服務社會民生,全面深化數字普惠生態,加大普惠金融授信客戶拓展力度,加強縣域、農村重點領域金融供給,推動金融資源越來越多流向廣袤鄉村。
(編輯 汪世軍 孫倩)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