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怡明
近年來,各銀行機構不斷加大農村金融產品、服務創新力度,摸索出一批符合當地農業農村特色、契合自身定位并可復制推廣的金融服務模式,為解決好“三農”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2022年金融支農十大創新模式與地方金融支農十大典型案例。
“銀行創新支農模式可以為自身發展帶來多方面優勢。”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對《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一方面,在政策推動下,銀行積極參與支農業務可以贏得更多政策資金支持,對自身品牌形象提升也有積極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支農業務涉及大量農村地區的貸款和儲蓄業務,銀行通過創新服務模式,能夠擴大客戶群體,為自身增加業務增長點,提升社會形象。
在典型案例中,農業銀行全方位一體化金融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模式入選金融支農十大創新模式。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近年來,農業銀行把服務糧食安全作為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的首要任務,全力提供“從田間到餐桌”的糧食全產業鏈綜合化金融服務。
“金融服務與支持是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從育種、推廣、植保、農資,到種植、收儲、貿易和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均需銀行業提供從結算服務到生產融資、貿易融資、收儲融資的全方位服務與支持。
做好糧食產業
全鏈條金融服務
近年來,農業銀行圍繞耕地質量提升和種業振興,推出多項舉措助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一方面,農業銀行精準做好種業振興企業金融服務,對接國家種業振興重點服務客戶名單,制定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提供個性化專業金融服務。
另一方面,農業銀行積極支持耕地質量提升,將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優先納入農業銀行總行重大項目庫,給予差異化支持。加大對灌區工程、農田水利項目的支持力度。
例如,農行湖南分行為隆平高科發放純信用貸款,主要用于綠色優質高效雜交水稻新品種選育項目,以及水稻基因編輯技術應用研究項目,支持其研發選育高產、優質、綠色的農作物新品種,實現技術突破。農行江蘇分行圍繞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創新“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經營”的市場化運作模式。
與此同時,農業銀行充分發揮服務“三農”的專業優勢和城鄉聯動、公私聯動的綜合服務優勢,為糧食全產業鏈條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
為滿足種糧大戶資金需求,農業銀行大力推廣“惠農e貸”等農戶信貸產品,為糧食種植戶優先審貸、優先放貸;積極參與農業農村部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活動,支持糧食等農產品種養殖農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
針對涉糧農業龍頭企業,農業銀行持續深化對涉糧央企、涉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國好糧油”企業等主體的服務,延伸其上下游客群金融服務。
在糧食加工流通倉儲方面,農業銀行支持糧食企業原糧收購加工、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等,根據糧食企業旺季收儲資金需求,加大季節性收購貸款支持力度。
其中,農行河南分行通過推動“一縣一品”特色服務、支持龍頭企業規模發展、打造“種養大戶、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經紀人+龍頭企業+經銷商”四位一體服務模式,全力支持糧食全產業鏈發展。
發揮綜合化經營優勢
匯聚支持糧食安全合力
從產品到模式再到場景,農業銀行持續創新探索服務糧食安全的有效路徑。
農業銀行打造“強糧保供貸”系列產品品牌,因地制宜創新推出強村種植貸、糧食收購基金貸、新糧通、農資貸等一系列特色產品,并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經營”“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流轉”等服務模式。
場景方面,農業銀行推出“智慧農倉”“智慧糧庫”等金融場景,為糧食企業提供糧食收購、庫存管理等數字化服務和存貨抵質押融資支持;建設智慧農業場景,探索利用衛星遙感、動物耳標等科技手段,協助日常監測農作物長勢和動物活體押品。
在此基礎上,“鄉村振興種業貸”應運而生。該產品由農行四川分行推出,以農產品品種相關收益為質押,在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動產擔保登記公示系統設立質權。與之類似的,農行重慶分行也圍繞種業企業知識產權,創新推出植物新品種權質押貸款產品。
除了在科技方面下功夫外,農業銀行在外部合作方面也不斷發揮綜合化經營優勢,匯聚服務鄉村振興、支持糧食安全合力。
例如,農業銀行與農業農村部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把服務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雙方合作支持的重點領域;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共同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與中糧、中儲糧、中農發、中化等企業簽訂共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加大在糧食安全、種業振興領域的全面合作。同時,在集團聯動方面,綜合運用貸款、銀團、債券承銷、產業基金等多元化金融工具,加大對灌區工程、農田水利項目、種業創新項目的支持力度。
“銀行業應進一步提高全產業鏈集成、數字智能、多元化金融服務的水平,為鄉村振興提供全面服務支持。”袁帥表示,在數字化金融服務方面,銀行可以因地制宜,結合農村發展實際,探索科技金融、互聯網金融、區塊鏈金融等新業務模式,滿足廣大農民的金融需求。
農業銀行方面表示,下階段將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聚焦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種業振興行動,加大政策支持,創新產品服務,加快科技賦能,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