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曹沛原
江山千古意,風物數家村。沿著一條柏油公路蜿蜒而上,就能到達白云深處的古樸村落——湖北來鳳縣舍米湖村。
“近年來村子變化很大。”舍米湖村黨支部書記彭南清表示,過去,不少村民守著老宅,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得益于農發行支持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村里打造了以“古宅、古樹、古藝”三個元素為靈魂,集景觀化、藝術化、生活化于一體的傳統村落。這只是農發行湖北來鳳縣支行支持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一個縮影。
金融活水“潤”古村
山清水秀的來鳳縣內,19個納入國家保護名錄的傳統村落如點點繁星般散落于山水之間。但因當地產業弱勢、勞力外流、老屋破損,部分古村一度形成“空心村”的困境。
如何打破這一困局,挖掘古村老屋時代價值,實現傳統村落的“新生”?
農發行來鳳縣支行在省、州分行大力支持下,充分調研全縣傳統村落情況,找準村落保護利用切入點,采用“傳統村落保護+經營聯合體+特色產業”的方式,圍繞當地獨特資源稟賦和特色,發揮農業政策性金融優勢,支持來鳳縣傳統村落保護示范村建設項目。去年,該支行獲批中長期貸款項目3.5億元,現已累計按照工程進度分三批投放1.35億元。
“農發行投入‘真金白銀’,有力支持了傳統村落古宅維護、完善村內道路、供水、垃圾污水處理及消防防災等設施建設,整治溝渠等公共環境,顯著改善人居環境,來鳳縣傳統村落復興畫卷由此展開。”來鳳縣美麗鄉村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李東生說。
產業融合促發展
農發行來鳳縣支行工作人員了解到,通過“項目規劃、保護升級、村民主體、市場運營”等方式,來鳳縣可將文旅活動做為運營基礎,把傳統村落與農耕文化、土家文化、紅色文化、鄉風文明等相結合,最大限度發揮其發展價值。
位于湘鄂川三省交界的來鳳縣百福司鎮興安村,以吊腳樓出名,經修繕后的吊腳樓散發著古色古香的韻味。每年鄂、湘、渝三省邊區山歌大聯唱,土苗兒女共赴興安村,村民發展特色農家樂,收入持續提高。
“舍米湖村強項是土家文化擺手舞,不僅跳進了北京,還跳到了國外,發展文旅融合是最好選擇。”百福司鎮人大主席蘇鵬說,該村培養了30名擺手舞傳承人,“活化”傳統非遺項目,還開展研學活動,促進餐飲、住宿、農產品消費等產業發展。
從舊司鎮板沙界村入口順路而上,一處處革命遺跡映入眼簾。走入村中,一座座傳統民居被改造成民宿,人來人往,感悟紅色文化,體驗鄉村生活。
“張昌岐、吳郅堂等革命先烈英勇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來鳳人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每年到板沙界村來開展黨建活動的人特別多。”舊司鎮副鎮長張宏表示,近年來,板沙界村累計接待游客2萬余人,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研學基地和鄉村旅游目的地。紅色旅游的興起,讓村民們吃上“旅游飯”。其中,已有9戶村民拿出閑置房屋改造為民宿,共計34間。
農發行來鳳縣支行堅持“一村一品”,推動生態宜居與農業、旅游業、文化產業齊頭并進,不僅是上述3個村的顯著特點,也是全縣19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共同路徑。
傳統村落展新顏
金融活水來了,傳統村落像春草一樣復蘇。農發行來鳳縣支行充分挖掘傳統村落保護和鄉村振興中的內在聯系,琢磨“土特產”三個字,開發當地特色農業、特色文旅產業,謀劃三產融合發展新途徑,促進文、旅、農融合,持續推進村落保護向縱深發展。
“農民得分紅、企業得發展、產業得提升、集體得收益,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這盤棋走對了。”農發行來鳳縣支行行長李長清表示,傳統村落保護變“整村開發”為“成片開發”,以傳統村落為聚點,串珠成鏈,集中整合優化了農村分散、閑置資源,縮小了各村落間的發展差距。
在活化利用傳統村落實踐中,也給傳統村落賦予了“造血功能”。項目實施以來,來鳳縣有機藤茶、楠竹、黃精、油菜、酉水雞等特色產業得到蓬勃發展。同時,村委會組織村民直接參與特色產業項目發展,農戶以土地或房屋經營權入股,按照股權比例保底分紅或效益分紅,實現了村落形態與發展業態的有機銜接。
(通訊員彭虎堂、黃瑋瑋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