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衍水
在閩北大地600多萬畝竹海中,每根挺立的翠竹都鐫刻著“中國筍竹之都”的產業密碼。近年來,福建省南平市圍繞做好竹產業、竹科技、竹工藝、竹文化,切實將南平市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錨定千億元產業目標,推動林竹產業“拔節有聲、成長有痕”。
近年來,農行南平分行學習“千萬工程”經驗,緊扣竹產業鏈核心環節,在產品創新、服務模式、管理機制等方面不斷探索服務全竹產業鏈發展的新路徑、新方法,為南平市綠色高質量發展添“竹”力量。截至今年2月末,該分行支持林竹產業貸款余額為26.2億元。
賦能竹企研發
如何以“竹”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南平市充分利用境內豐富竹資源,大力開展“以竹代木”“以竹代塑”“以竹代鋼”等應用推廣,助力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去年底,從福建杜氏木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杜氏木業”)傳出好消息,公司創新研發出毛竹初加工全流程連續自動化生產線、竹復合集成材連續智能化生產線,集中解決了毛竹集中備案、初加工全流程自動化生產和設備互聯互通等技術難題,填補了國內該項技術的空白。
杜氏木業的研發成功離不開金融機構大力支持。早在2023年,農行南平分行得知該公司由于引進新技術、打造新生產車間需要一大筆資金,第一時間與企業負責人協調溝通、研究方案,通過省、市、縣三級行聯動和金融產品創新,為該公司定制了最佳融資方案,辦理了長期、優惠利率的“技術改造項目固定資產貸款”,極大地節約了企業融資成本。
農行南平分行以服務杜氏木業這樣的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支點,服務帶動周邊印刷、包裝、運輸等相關行業發展,幫助周邊林農、竹農增收致富,實現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截至今年2月末,該分行已服務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8家,貸款余額8206萬元。
助推翠竹變“寶藏”
南平市政和縣作為福建省規模最大的竹具產品加工基地,有竹具工藝加工企業220余家,覆蓋了茶具、餐具、家具、燈具、竹炭、竹工藝品、竹空間等七大系列竹產品3600多個品種,竹產業發展為當地企業、商戶、農戶帶來無限商機。
“政和縣不僅投資環境好,竹子資源也豐富。”返鄉創業青年、政和縣創藝竹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藝竹業”)總經理楊素錦向《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今年1月份,為加速產品升級、拓展市場版圖,創藝竹業決定改造生產線、升級設備,但缺少資金成為制約其發展壯大的瓶頸。
農行南平政和支行了解到企業資金需求后,主動上門服務,精準把脈,制定優化融資方案,為其提供了400萬元小微企業資金支持,推動企業升級全套竹制品加工自動設備,為企業向綠色低碳、品牌化轉型發展提供動力。
有了資金加持,創藝竹業和鐵山鎮周邊20余位竹農簽訂了毛竹購銷合同,助推老百姓的竹林從“廢柴”變成“寶藏”。
呵護“林間鮮味”
在建甌市東峰鎮坤口村雷竹示范基地里,竹農陳亦強正在檢查竹鞭的生長情況。他手持竹刀輕輕撥開覆蓋的谷殼層,新萌發的淡黃色竹鞭在腐殖土中蜿蜒伸展,飽含著今年豐收的希望。
“雷竹種植是門精細活,三分種七分管。”陳亦強向記者介紹道。作為需要持續投入的速生經濟林,雷竹從定植到豐產需要4年的時間,每年要經歷3月份的催芽肥、6月份的發鞭肥和9月份的孕筍肥。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陳亦強的資金壓力接踵而至。他算了一筆賬:每畝年需有機肥2噸、復合肥150公斤,加上覆蓋物料和滴灌設備更新,年投入超過8萬元。
去年秋季,正當陳亦強為采購越冬肥犯愁時,農行南平分行“惠農e貸”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上午手機申請,下午客戶經理就來現場進行了辦理。”陳亦強介紹道,有了資金支持,他不僅購齊了60噸生物有機肥,還引入智能溫控系統。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末,農行南平分行已支持竹農5622戶,竹產業農戶貸款余額達7.6億元。
(通訊員劉木香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