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衍水
春寒料峭的清晨,當晨霧還纏繞在翠屏山麓時,福建省古田縣大橋村的菇棚里已躍動著點點燈火,成千上萬的銀耳長勢喜人。
當地菇農曾起健輕輕掀起保溫簾,望著滿架“銀牡丹”般舒展的銀耳,開心地告訴《農村金融時報》記者:“這批銀耳爭氣得很,再有二十來天就可以上市啦!”
古田縣素有“中國銀耳之鄉”“中國食用菌之都”美譽。全縣70%左右的勞動力、農業產值、農民的現金收入都與食用菌產業有關,每年數十萬噸的食用菌從這里發往五湖四海。然而資金缺口卻成為菇農面前的一個現實難題——菌種、基料、溫控設備,哪樣不需要投入真金白銀?
“農時誤不得,可錢袋子實在緊巴巴。”曾起健摩挲著菌棒上的紋路,去年此時輾轉難眠的焦慮至今仍記憶猶新。而今春,農行寧德古田支行的流動服務隊為他帶來了轉機。客戶經理帶著移動PAD走村入戶,在菇棚里架起“田間柜臺”,依托大數據構建的信用模型,為曾起健精準匹配了30萬元“菌農貸”。
農行寧德古田支行客戶經理深入菇棚,了解菇農種植情況和金融需求 農行寧德古田支行供圖
“手機點一點,錢就進了賬戶。”曾起健掏出貼著銀耳貼紙的智能手機,屏幕上的數字讓他心里踏實,“這可是免抵押的及時雨啊!”
據悉,農行寧德古田支行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實行“整村推進”服務模式,通過嚴格產業準入、收集相關數據、科學設計授信模型,利用移動PAD工具作業,為廣大農戶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金融服務。
“讓數據多跑腿、讓農戶少跑路,實現貸款簡便、快速、批量發放,真正做到金融服務走出網點、走向田間地頭。”農行寧德古田支行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說。
截至今年2月末,農行寧德古田支行食用菌產業貸款余額為15.7億元,較年初增加4500萬元,護航7500多戶菇農生產。
(編輯 汪世軍)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