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飛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廣畜禽活體、農業設施等抵押融資貸款。
在傳統抵押模式難以適配全部農業資產特性的背景下,銀行需以系統性創新突破制度瓶頸、技術壁壘與模式局限,構建契合“三農”需求的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讓畜禽活體、農業設施等“沉睡資產”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發展資本”。
破解農業抵押融資困局,關鍵在于打破制度性梗阻,建立“確權—評估—流轉-處置”的全流程制度框架。傳統抵押融資依賴不動產,而畜禽活體、農業設施長期存在產權模糊以及難以抵押等問題。銀行需協同多部門,構建三大制度支撐:一是建立動態資產確權機制,利用電子耳標、芯片植入等技術手段對畜禽活體進行個體身份識別與權屬登記;推動農業設施產權界定,頒發權利憑證。二是完善抵押登記與價值評估體系,依托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建立的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將畜禽活體、農業設施納入登記范疇;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建立符合農業生產規律的估值模型。三是構建抵押物流轉處置通道,聯合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立資產處置平臺,暢通交易、租賃或拍賣渠道,消除銀行放貸顧慮。
信息不對稱與監管成本高是農業抵押融資的主要障礙,金融科技的深度應用為此提供了技術路徑。在活體抵押領域,銀行應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動態監管,為畜禽佩戴智能設備,實時采集數據,依托區塊鏈技術形成資產檔案,實現貸前估值與貸后風險監測。在農業設施抵押領域,借助傳感器網絡與AI算法構建數字孿生模型,實時監測數據,動態評估設施價值與預期收益,達成“數據即信用”“場景即風控”,提升貸款審批效率,構建信用畫像。
農業抵押融資的可持續發展依賴“政銀企保”多方協同的生態構建。銀行需跳出單一信貸服務角色,與政府部門合作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同時,引入擔保與保險機構形成風險共擔體系,構建“抵押+擔保+保險”的風控閉環;此外,強化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的協同聯動,將分散的農業資產納入產業化鏈條,依托核心企業信用背書與數據共享,降低個體農戶融資門檻。
農業抵押融資的風險防控要構建“事前預防—事中監控—事后處置”的全周期管理體系。事前建立嚴格準入標準,綜合評估借款人多方面情況,引入行業專家評審。事中實施動態化風險監測,運用大數據技術追蹤抵押資產狀態,建立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事后完善市場化處置機制,與農業產業園區、龍頭企業建立資產承接通道,加強與司法部門協作。
總的來看,推廣畜禽活體、農業設施抵押融資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三農”領域的深度實踐。銀行要以制度、技術、模式和風控創新,激活農業資產金融屬性,讓金融活水精準灌溉田間地頭。
(編輯 張博)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