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曹沛原
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提出,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強涉農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明確采集責任,優化精簡采集指標和評價規則,提升對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評價水平。
受訪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農村金融改革的基石。
一方面,通過建立完善農戶信貸檔案和評級體系,進一步優化農村信用體系,有利于提高普惠金融可得性,也促使金融機構豐富產品體系,增強金融產品多樣性。
另一方面,長期信用記錄機制也有利于增強農戶契約精神,改善農村金融生態,減少金融機構風險壓力和風控成本,推動更多信貸資金向農村傾斜。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參與到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但在推進過程中,也遇到一些現實困境。
“農村信用評價體系缺乏全國統一定量指標,導致各地金融機構大多自定標準,且偏重‘軟性’道德評價,忽視經營數據等‘硬性’指標,導致評級結果主觀性強、公信力不足。”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樂清農商銀行零售金融部行政經理包亨定在接受《農村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涉農信用數據分散于金融、農業、財政、市場監管等多個部門,缺乏統一歸集標準和共享平臺,導致金融機構難以全面評估主體信用。
桂林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數據信息共享機制方面,目前,桂林銀行同涉農信息平臺互聯互通程度需進一步提高。雖已開通與大數據局牽頭建設的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和公共數據開放平臺賬號,但僅有納稅A級客戶名單查詢接口實現對接,其他需要數據源單位批準的接口均未對接成功。
除上述堵點外,當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面臨的核心瓶頸還有哪些?金融機構如何破題?
在“點”上深耕
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多次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推進工作作出部署,經多年努力,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在各地取得一定成效。以陜西為例,截至去年末,全省累計評定信用農戶632萬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信息覆蓋率達100%。
不過,不同區域信用環境差別較大,在實際工作中,由于農村地區普遍缺乏完整信用記錄,部分農戶對信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還存在逾期還款、逃避債務等現象,農村地區信用環境有待進一步提升。重視問題才能逐個擊破。上述桂林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行持續構建“市—縣—鄉—村”四級線下金融服務網絡,以輕資產下沉方式突出抓好“鄉—村”兩級網點建設,在鄉鎮按“1+3”人員配備設立小微支行,架起縣域支行和農村服務點聯系紐帶。
“在行政村,我們把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設立在農民家中,激勵合作站長協助桂林銀行工作人員補充村莊基本情況和農戶信用信息,充分發揮信用信息在信貸資源配置上的激勵作用。”上述負責人補充說。
“整村授信”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
“在此基礎上,我行正推進升級版,推行‘無感授信、有感反饋、隨時用信’模式,對符合‘負面清單’外的農戶自動給予基礎授信,并基于道德榮譽、資產狀況等差異化增信,覆蓋全市528個示范村,預授信覆蓋率超90%。”包亨定介紹,此外,樂清農商銀行還創新信用貸款服務,推出純數據驅動“普惠貸”等產品,實現“零次跑”秒貸體驗,提升信用貸款轉化率。
深入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需持續夯實信息采集這項基礎工作。基于此,在整合涉農信用數據方面,金融機構也采用創新手段,并嘗試與地方政府、農業農村部門、征信機構實現數據互聯互通。
在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的浙江,包亨定向記者介紹,樂清農商銀行通過整合政府公共數據(如社保、公積金、農業生產信息)與行內數據,為全市32萬農戶建立360度精準信用畫像,依托浙江農商聯合銀行“浙里貸”平臺實現信用數據動態更新,提升信息共享效率。
例如,通過區塊鏈技術優化數據歸集流程,覆蓋土地承包、補貼發放等關鍵涉農數據,減少信息孤島問題。
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蘭溪農商銀行則強化政銀聯動,積極開展多邊戰略合作。在總行層面,通過與農業農村局對接,獲取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合聯會員等農業經營主體清單。在支行層面,積極與各鄉鎮供銷社對接,全面掌握轄內農業經營主體需求變化情況。
在涉農數據分析及整合上,為了解及控制涉農個人經營貸款業務風險,桂林銀行從外部平臺引入農業保險信息,用于輔助涉農貸款產品“富農貸”業務風險判斷。
據桂林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農業保險信息來源于全國農業保險信息管理平臺,平臺通過與經營農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建立系統對接獲取信息。
農業保險信息的引入為“富農貸”業務開展提供決策輔助信息,經營機構可依據客戶繳納的農業保險數據信息判斷客戶經營情況,審批部門可更全面了解客戶風險狀況,減少信息差,助力業務發展。截至2025年3月末,農業保險信息服務客戶數超千戶,輔助審批貸款金額近千萬元。
在“線”上延伸
由于農村地區信息不對稱,涉農主體在辦理金融業務時時常遇到問題。為解決農戶信用信息分散、農戶信用貸款門檻高等難題,金融機構做了大量工作。
“我行總分支三級聯動,在政銀黨建共建和‘市—縣—鄉—村’四級服務網絡基礎上,組建‘支部書記+黨員+村委+客戶經理+站長’先鋒工作隊,走村入戶開展調查研究。”上述桂林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行廣泛收集村人口、戶數、務工狀況、特色產業等信息資料,對重點村鎮材料整合建檔。
除上述工作外,桂林銀行通過加快信用村(鎮)建設步伐,與多地政府簽署信用村政銀合作協議,聯合村委開展信用戶評定,推動特色產業村轉化為信用村,給予優惠貸款利率、優先申請貸款貼息、提升貸款額度、產業集群批量授信等政策,讓產業與信用互促共進。
在包亨定看來,樂清農商銀行在創新信用評價差異化信貸產品及信用體系建設方面已形成較成熟的實踐模式,通過信用評價與數據驅動有效降低融資門檻和利率成本。
“在降低融資門檻路徑上,樂清農商銀行通過‘數據整合—動態畫像—模型應用’閉環體系,系統性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與運營成本。”包亨定表示,在多維數據整合方面,夯實信用評估基礎,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動態信用畫像方面,實現風險精準分層,優化利率定價機制;科學化信用評價模型方面,驅動流程降本增效,構建普惠金融生態。
以上舉措,可有效借助區塊鏈技術確保數據真實性與可追溯性,破解傳統農村金融依賴抵押物和“熟人社會”的局限性。
在“面”上擴展
在受訪者看來,農村信用體系不斷推進,能幫助金融機構構建多維信用畫像,減少銀行與農村經濟主體間信息不對稱,破解傳統抵押依賴、降低融資成本,有助于擴大農村金融覆蓋范圍,將資金優先配置給信用良好、發展潛力大的農業產業和經營主體。
因此,如何因地制宜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成為當下金融機構探尋的路徑。
上述桂林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準備深化“政務+產業”數據融合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通過對接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等數據平臺,更便捷地獲取政務數據,并通過建立較完善的農戶授信審批模型,精簡農戶授信材料,降低農戶貸款門檻進而提升貸款積極性,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蘭溪農商銀行普惠零售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接下來,該行將持續深化“家庭財金助力擴中項目”,以財政貼息政策撬動金融資源向擴中家庭傾斜,通過“走訪建檔—普惠簽約—貸款發放”三步走,實現“應授盡授、能貸盡貸”,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
“我行將在綠色農業、低碳發展、鄉村振興三大領域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推動重點項目落地。”包亨定表示,其中,樂清農商銀行計劃擴大“碳足跡掛鉤貸款”應用范圍,將碳排放指標與授信額度、利率優惠深度綁定,重點支持電力電氣、石斛種植、海水養殖等低碳產業鏈。同時,完善綠色客戶標簽體系,依托“碳均論英雄”數據平臺,為4萬余家企業和5000余戶綠色農戶精準分類,實現金融資源向低碳主體傾斜。
毋庸置疑,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基礎性、長期性、系統性工程,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計劃已鋪開,把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做實’尤為重要,我們將持續深化政銀協同、完善數字基建,推動信用紅利向鄉村振興全領域滲透。”包亨定說。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