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飛 田耿文 劉琪
從農信社改革穩步推進,到農業保險覆蓋面持續拓展,農村金融改革已取得顯著成效。回溯2024年,改革的奮進足跡仍清晰可見。如今,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再次推出系列舉措,為農村金融改革注入全新活力,為鄉村振興持續賦能。
貨幣政策工具持續發力
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滋潤。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其中提到,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資金投放。
近年來,再貸款、再貼現、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備受重視。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去年8月份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強金融支持鄉村全面振興專項行動的通知》明確,充分發揮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的激勵作用,引導信貸業務以縣域為主的金融機構積極支持鄉村振興。
中國人民銀行、農業農村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去年底聯合召開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會議也要求,要強化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運用。
央行發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央行積極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對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2024年1月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各期限檔次利率25個基點,8月新增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1000億元,支持12省(自治區、直轄市)防汛抗洪救災及災后重建。扶貧再貸款按照現行規定展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支持鄉村振興。此外,還繼續引導10個省份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運用好再貸款等工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央行數據顯示,2024年末,全國支農再貸款余額為6715億元、支小再貸款余額為1.75萬億元、扶貧再貸款余額為609億元、再貼現余額為5758億元。
對于今年再貸款、再貼現利率是否有進一步下調的可能,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回顧歷史,再貸款和再貼現作為存量規模最大、投入使用最久的結構性政策工具,其利率調降的時點往往不會和逆回購等政策利率降息時點重合,最近一次利率調降出現在2024年1月份,當前再貼現利率以及1年期再貸款利率均為1.75%。
“往后看,2025年貨幣政策基調明確‘適度寬松’,再貸款、再貼現利率進一步調降的可能性仍存,考慮到當前支農支小再貸款余額超2.4萬億元,再貼現余額5758億元,預計將有效降低農業、中小企業負債端壓力,改善其融資意愿。”明明說。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在接受《農村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支農再貸款、再貼現利率有可能從現在的1.75%進一步下調至1.5%左右,這將帶動商業銀行涉農貸款利率跟進下行,激發涉農市場主體信貸需求,推動涉農貸款余額保持10%左右的較快增長水平,繼續領先整體信貸余額增速。
談及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在支持鄉村振興領域的運用,王青表示,這主要是針對涉農信貸增速達到一定標準的金融機構,可以對其額外實施降準。總體上看,今年央行有望全面降準1個百分點左右,若結合實施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銀行涉農信貸資金投放能力將進一步增強,進而推動涉農信貸余額更快增長。
明明認為,當前我國存款準備金率已較低,尤其是中小銀行進一步降準的空間相對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對于信貸擴張重點支持領域采取更低的準備金率,一方面有助于加大對金融體系的流動性支持,進而傳導至實體經濟,改善信貸需求,另一方面這類操作更多帶有結構化操作的特點,也有助于在加大流動性投放的同時避免大水漫灌、資金空轉的可能性。
“一省一策”加快農信社改革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一省一策”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
農信機構是支持鄉村振興的主力軍。近年來,農信改革步伐顯著加快,多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的改革模式。2024年,四川農商聯合銀行、廣西農商聯合銀行、海南農商銀行已成功掛牌開業,改革成果初顯。進入2025年,江西農商聯合銀行等機構獲批籌建,河南農商銀行獲準開業,為農信改革按下了“加速鍵”。
在改革模式上,各地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了不同的路徑。遼寧、海南等地采用統一法人的省級農商銀行模式,通過整合資源,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山西、四川、廣西等地則采用農商聯合銀行模式,在保持基層行社相對獨立性的同時,加強了省級層面的統籌協調與管理。這種“一省一策”的改革思路,充分體現了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有助于提高改革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隨著改革的深入,省級農信機構與基層行社的關系逐漸理順,股權結構不斷優化,公司治理水平顯著提升。多數新組建的省級農商銀行和農商聯合銀行獲得了各級國企的注資,股東實力大幅增強,為機構的穩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同時,新機構的業務范圍也有所拓展,無論是全功能銀行牌照的省級農商銀行,還是有限經營牌照的農商聯合銀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均持續提升。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風順。部分地區的農信機構仍面臨較大的風險化解壓力,歷史遺留的不良資產問題亟待解決。在處置風險過程中,資產剝離、債務重組等工作面臨諸多挑戰,如抵押資產多為房地產,受市場波動影響,處置難度較大等。此外,如何在改革中平衡好原股東、原社員等各方利益,確保基層行社的積極性和可持續發展,也是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
從近期各地釋放的信號來看,2025年將是農信改革的關鍵之年。江西提出,推動江西農商聯合銀行掛牌開業。新疆提出,積極籌建新疆農商銀行。貴州則著力推動農村信用社改革落地,組建貴州農商聯合銀行。河南農商銀行獲得開業批復。
展望未來,持續深化農信改革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與引導。一方面,監管部門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差異化的政策,為農信機構的改革發展創造適度寬松的環境;另一方面,農信機構自身也需不斷加強內部管理,優化業務流程,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提高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健全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降低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縣級保費補貼承擔比例,推動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投保面積;健全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支持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
農業保險是農業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現代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了有力保障。
山東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盛偉在接受《農村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保險作出部署,體現了國家對農業風險管理和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視和深層次考量,也延續了多年來持續推進農業保險發展的政策。”
陳盛偉進一步分析稱,降低產糧大縣縣級保費補貼比例,實際上是通過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分擔地方壓力,避免“產糧越多、財政越緊”的悖論,鼓勵糧食主產區持續擴大生產。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大豆的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面積,意味著我國正通過保險工具鎖定主糧生產的系統性風險,防止因自然災害或市場波動導致糧食產能波動。健全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則顯示出政策設計開始注重區域差異性和產業特殊性,這種差異化設計更契合我國農業多元化發展的需求。
“農戶對于農業保險的需求在日益增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庹國柱告訴記者,農戶普遍期望進一步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標的范圍,將更多涉農品種納入中央補貼的農業保險標的范圍,并通過立法予以確認。
推進農村抵押融資創新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推廣畜禽活體、農業設施等抵押融資貸款。該舉措直擊農村融資抵押物不足的痛點,為盤活農業資產提供了新方向,有望從根本上破解農村“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局。
2024年,全國多地率先開展新型抵押融資模式試點,為政策的全面推廣積累了寶貴經驗。多地推行“生豬貸”“肉牛活體抵押貸”,借助電子耳標、生物識別技術構建抵押物動態監管體系,讓養殖戶從中受益。其中,內蒙古試點“奶牛抵押+保險”模式,銀行與保險公司共同對抵押奶牛進行雙重評估并兜底風險。
在農業設施產權確權方面,浙江、廣東率先為智能大棚、冷鏈倉儲等設施頒發“農業生產設施所有權證”,探索出設施抵押貸款的標準化流程,已有現代農業園區通過設施抵押獲得貸款支持。江蘇推出“漁光互補”光伏農業項目專項貸款,允許光伏設施與農業設施組合抵押。
受訪專家建議,在技術應用上,推廣物聯網傳感器、區塊鏈溯源技術,實時監控抵押物狀態,防止“一物多押”或資產轉移。在風險分擔方面,設立專項風險補償基金,對因疫病、自然災害導致的抵押物損失給予部分補償,并擴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將抵押物價值波動納入保險條款。同時,建議對中西部地區、中小型農企提高抵押貸款貼息比例,給予差異化政策支持,緩解融資成本壓力。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為新型抵押融資模式制定了清晰的發展路徑。未來,隨著政策進一步落地實施,農民手中的“土資源”將加快變為“活資產”。
(編輯 張博)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