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人 孫金霞
本報記者 楊怡明
9月5日,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陸磊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以來,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特別是強化逆周期調節,有力支持經濟回升向好和高質量發展。
“人民銀行將繼續堅持支持性的貨幣政策,加快落實好已出臺的政策舉措,更加有力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陸磊表示,要著眼于總量、利率和結構。在總量上,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銀行增強貸款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的預期目標相匹配。
在利率上,發揮好近期政策利率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行的帶動作用,以此推動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
在結構上,加大已有工具的實施力度,推動新設立工具落地生效,主要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降準還有一定空間
對于業內關注的下階段貨幣政策降息降準的空間和必要性還有多大,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在發布會上予以回應。
鄒瀾表示,降準降息等政策調整還需要觀察經濟走勢。其中,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人民銀行供給長期流動性的一項工具,與之相比,7天逆回購和中期借貸便利是對應中短期流動性波動的工具,今年,人民銀行又增加了國債買賣工具,綜合運用這些工具,目標是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年初降準的政策效果還在持續顯現,目前金融機構的平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大約為7%,還有一定的空間。”鄒瀾表示,在利率方面,人民銀行持續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今年以來,1年期和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分別累計下降了0.1和0.35個百分點,帶動了平均貸款利率持續下行。同時也要看到,受銀行存款向資管產品分流的速度、銀行凈息差收窄的幅度等因素影響,存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行還面臨一定的約束。
“人民銀行將密切觀察政策效果,根據經濟恢復情況、目標實現情況和宏觀經濟運行面臨的具體問題,合理把握貨幣政策調控的力度和節奏。”鄒瀾說。
“政策取向+金融機構服務”是發展普惠金融的兩大支柱
普惠金融是中國特色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陸磊表示,多年來,人民銀行多措并舉,大力支持普惠金融發展,支持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推進鄉村振興,更好服務社會民生。
截至今年7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達32.1萬億元,同比增長17%;授信戶數達6239萬戶,已覆蓋超三分之一經營主體。支持鄉村全面振興方面,截至今年7月末,全國涉農貸款余額50.47萬億元,同比增長11.6%。服務社會民生重點領域方面,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國創業擔保貸款余額2933億元,助學貸款余額2085億元。
“‘政策取向+金融機構服務’是發展普惠金融的兩大支柱,一方面要有政策,另一方面還要有金融機構的服務,缺一不可。”陸磊表示,人民銀行將統籌好增量擴面和商業可持續,加快構建激勵相容的普惠金融發展長效機制。
在政策層面,政策設計突出發展重點,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重點領域和重點人群,促進城鄉區域平衡協調發展,增強社會公平和機會均等。健全管理制度和落地督導,引導金融機構用好用足貨幣政策工具、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等金融工具。
在金融機構層面,一是要發揮各類金融機構的比較優勢,加快健全敢貸愿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二是要堅持科技賦能,通過科技賦能和數據引領,推動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驅動普惠金融發展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進一步提高普惠金融服務的便利度和可得性。
聚焦初創期、成長期科技型中小企業需求
今年上半年,人民銀行為貫徹落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專門設了相關部門,即信貸市場司。中國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司長彭立峰在發布會上表示,科技金融是第一篇大文章,重要性不言而喻。下一步,人民銀行將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彭立峰提到,堅持點面結合的思路。在點上,著力做好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融資服務,建立金融政策同科技產業政策的協同機制,豐富金融支持的政策工具和手段,健全重大技術攻關風險的分散機制,激勵金融機構提供長期性、低成本的融資支持。在面上,將做好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同時更加聚焦初創期、成長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需求。
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流向綠色低碳領域
推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陸磊表示,經過前一個階段的工作,總結探索出了綠色金融發展的有效途徑,即“兩個立足、三個要素”。“兩個立足”是既要立足綠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更要立足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三個要素”是貨幣信貸政策要有力,金融市場工具要管用,部門協同要有效。
談及下一步工作重點,陸磊表示,一是完善政策體系。要出臺綠色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一系列政策安排;研究擴大碳減排支持工具的支持范圍,延長政策期限,擴大再貸款規模,為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提供更多低成本資金支持;將金融機構支持綠色低碳的表現納入綠色金融考核評估范圍,加強評估結果運用,以引導更多的金融資源流向綠色低碳領域。
二是豐富金融市場工具。高標準建設綠色債券市場,強化綠色債券發行、存續期和第三方評估管理,特別要防范“漂綠”“洗綠”等問題。進一步豐富綠債品種,拓寬綠色產業融資渠道。
三是加強部門協同。建立健全常態化信息共享機制,完善綠色金融政策保障體系,提高綠色金融標準的系統性、一致性、權威性和可執行性。
(編輯 汪世軍 喬川川)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