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怡明
今年年初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吉林省分行錨定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總目標,聚焦征信供給強化,在全國率先實現村鎮銀行全業務接入征信系統,提升了征信系統在吉林省內的覆蓋面、服務力和普惠性。
“這對于其他地區完善征信體系、破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難點堵點、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將村鎮銀行全業務接入征信系統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借助數字技術提升銀行風險管理能力和業務開展效率,增強村鎮銀行放貸意愿和金融產品創新能力。
推動信貸業務擴面降本增效
據了解,接入征信系統后,村鎮銀行可以實現客戶信用信息的標準化和數字化,提高風險管理的效率和準確性,并可通過大數據模型分析設計出更有針對性的信貸產品,從而擴大信貸業務覆蓋范圍。與此同時,村鎮銀行接入征信系統后還可提供線上自行查詢信用報告的渠道,實現從申請到放款全流程的“一站式”辦理,放貸效率大幅提升。
在中國銀行研究院銀行業與綜合經營團隊主管邵科看來,將村鎮銀行全業務接入征信系統可以豐富農村客戶的信用檔案,全面提升銀行識別風險、風險定價、管理風險、處置風險的能力,改善資產質量。同時,可以提升村鎮銀行精準授信、管理風險等能力,降低農村地區的農戶、個體工商戶及小微企業主等普惠群體的授信門檻,推動銀行信貸業務進一步擴面、降本、增效。此外,還能強化農村地區各類經營主體的信用意識,引導客戶關心信用記錄、維護自身信用權益,營造重信用、講誠信的良好社會風氣,進一步降低系統性金融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銀行機構外,吉林省接入征信系統的地方性法人機構還拓展到汽車金融公司、財務公司、保險公司、小貸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公積金管理中心等,數據覆蓋面更廣,信息更加全面、準確。
繼續堅守“支農支小”定位
多年以來,秉承深耕“三農”、服務小微的經營理念,村鎮銀行在改善縣域金融服務中發揮了較好作用。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截至2023年末,村鎮銀行數量為1636家。如今,作為中小銀行改革化險的重點之一,村鎮銀行改革重組工作正加速進行。
在受訪專家看來,下階段,村鎮銀行應繼續堅守“支農支小”定位,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邵科表示,首先,堅定戰略定位,始終將“支農支小”作為立身之本、競爭力之源,把業務做深做透做實,真正形成自身的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其次,進行產品創新,跟緊城鄉融合發展、農村居民消費升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興起等趨勢,及時設計推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適配性更高的金融產品,滿足農村居民的食住行游娛購、農業經營主體的購產銷等場景的金融需求。再次,強化風險管理,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強化信用風險的全過程管理,構建高效實用的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后管理機制,高度關注操作風險和合規風險,樹立穩慎經營的良好形象,贏得客戶信任,夯實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最后,加強業務合作,積極接入政府征信系統,豐富農村客戶的信用檔案,在監管允許的框架下與其他機構在資金、渠道、業務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村鎮銀行應不斷完善內部治理,增強依法合規經營意識,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差異化競爭力,同時需要圍繞縣域市場需求,緊扣客戶偏好與痛點,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周茂華表示。
同時,積極運用數字科技手段進一步做好普惠金融服務,亦是村鎮銀行努力的方向。“村鎮銀行應不斷拓展多元化的服務渠道體系,加快對便攜式移動智能柜臺配備的升級改造,提升‘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數字化渠道的適配性,加大在重要農時對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力度,并依托數據庫建設以及大數據技術,實時掌握農村客戶的信貸數據、經營數據和信用數據,進行精準畫像,提供更有針對性的線上線下信貸產品。”邵科表示,村鎮銀行還應提升運營和風險管理效能,借助數字科技實現自動化程度更高、響應速度更快的普惠金融運營體系,提升智能信審比例,推動風險防控從“人防”“人控”向“技防”“智控”轉變。
(編輯 張博)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