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愛靜
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指出,農村中小銀行要強化支農支小使命擔當,深耕當地特色產業,主動適應市場變化,支持農業產業鏈發展,加大鄉村振興等領域融資支持。
多年來,浙江農商銀行系統轄內平湖農商銀行致力于支農支小,在當地銀行業存貸款規模穩居前列。《指導意見》的發布對農村中小銀行有什么意義,如何繼續支持鄉村振興,為此《農村金融時報》記者對浙江平湖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行長張偉中進行了專訪。
記者:《指導意見》的發布對于農村中小銀行有什么意義?請您介紹一下貴行的發展定位。
張偉中:《指導意見》為農村中小銀行做好“五篇大文章”,促進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指導與支持。對農村中小銀行而言,做好“五篇大文章”是緊抓時代發展機遇、培育差異化特色化競爭優勢的必由之路。
一是堅守支農支小戰略定位不動搖。主動扛起鄉村振興主辦銀行、民營小微伙伴銀行、普惠金融主力銀行的責任擔當,做深做實以人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
二是開展特色化經營。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堅持特色化、差異化經營,把更多資源投入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上來。
三是深化改革創新。在推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注重“數字化”與“傳統優勢”相結合,“特色服務”與“標準產品”相結合,“數據開發”與“風險防范”相結合,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記者:貴行在支持本地特色產業、鄉村振興等領域有哪些亮點?
張偉中:一是創新農業產業金融服務。深化產業金融合作,根據平湖市委市政府迭代升級“廣陳模式”的工作部署,為省級農業園區提供各項金融服務,探索整園授信服務模式,加強對農業經濟開發區、現代農業園區、農創園等農業平臺的綜合金融支持,為園內農業主體提供產、供、銷全流程閉環式金融服務。
二是創新“兩擔”服務體系。不斷加大對農科成果推廣主體的金融支持,創新以農業設備制造、農產品專利權、農產品品牌等各類農業科技、經營成果交易價值為抵質押基礎的信用貸款產品,大力推廣“浙里擔”“政銀擔”業務,形成省市縣協同的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服務體系,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優惠擔保費率、實行財政貼息等一系列政策,形成財政金融協同支農新格局。截至6月末,“浙里擔”貸款余額1.45億元,“政銀擔”貸款余額1.37億元。
三是支持農民創業創新創富。深化“農創客”培育發展,完善“農創客”貸款準入、授信、利率、擔保方式等機制建設,支持平湖市引進的碩博高層次創業類人才,助力其創新發展生態農業、數字農業、品牌農業、訂單農業、智慧農業、共享農業相互融合的現代新型農業。截至目前,我行已對接名單內所有“農創客”420人,授信207戶、授信金額3.87億元。
記者:貴行在推動綠色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
張偉中:一是發展新型農業,賦能綠色“新科技”。我行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現代農業示范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扶持力度,促進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提質升級。同時,構建“科創與綠色金融委員會—事業部—專員隊伍”的“1+1+N”的服務體系,為農業綠色企業提供涵蓋信貸資金、擔保增信、股權投資等全適配要素、全生命周期的綜合金融服務。
二是培育生態文旅,煥發綠色“新氣象”。我行緊密圍繞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創新“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生態文旅”“綠色金融+居民消費”的融合服務機制,進一步探索金融可持續創新與鄉村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讓綠色金融更有“體驗感”。
記者:下一步,貴行如何做好“五篇大文章”,更好地支持鄉村振興?
張偉中:下階段,我行將圍繞“五篇大文章”,守正創新,堅定扛起鄉村振興主辦銀行責任擔當,推動金融資源向農村傾斜、金融服務向農村覆蓋、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助力平湖打造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地。
一是做好科技金融,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加大金融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力度,大力推進農機化,發展設施農業、智慧農業、數字農業,把科技金融發展與數字農業發展深度融合。
二是做好綠色金融,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加強與美麗鄉村示范鄉鎮、精品村、四新主體對接,結合“千萬工程”持續探索強村富民、環境治理、美麗鄉村轉換美麗經濟等項目,助力平湖市創成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三是做好普惠金融,踐行金融為民理念。深入實施“高質量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五年行動計劃,持續推進金融助力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支持農業“雙強”發展、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
四是做好養老金融,下沉金融服務重心。加大對教育、醫療、養老、道路交通等領域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將新市民金融服務全面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推進城鄉社銀、醫銀合作,持續做好三代卡發卡工作,推動社保業務“多點辦”“就近辦”,推廣“醫保一次性補繳”業務。
五是做好數字金融,強化數字改革賦能。積極融入數字鄉村建設,統籌城鄉數字化支付環境建設,加快推動移動支付金融產品和平臺在便民支付領域的廣泛應用,加大農村高頻消費領域的豐收智能付機具和豐收一碼通碼牌的投放力度,讓農民更好地共享支付服務市場創新發展成果。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