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地區,信用在信貸投放中起到了橋梁作用,一頭連著金融機構,另一頭連著農戶,不但可以高效地將金融服務延伸至鄉村“最后一公里”,也讓農戶的需求更全面和直觀地展現在金融機構面前。
近年來,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金融監管部門曾發文提出相關指導意見,金融機構也不斷拓展信用工程在農村地區的覆蓋面。在各方努力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農村地區整體信用意識明顯提高,金融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為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打下堅實基礎。
如今,金融機構亦需繼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除常態化開展“整村授信”及“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之外,還應積極探索“信用+”模式,實現從“加法”到“乘法”的疊加效應。同時,致力于打破數據壁壘,做好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之間信用信息互聯互通和深度融合。
具體來看,“信用+”模式實際是通過信用建設來打通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的堵點,即利用信用“穿針引線”,推動農村地區產業更好發展、環境逐步優化。
因此,金融機構可以以信用信息共享為基礎,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在客戶選擇、授信額度和利率、貸款周期上更具針對性。同時,也可以借助“整村授信”這一契機,進一步劃分服務區域,做好網格化營銷管理工作,將信用建設深度嵌入鄉村振興各個方面。此外,還可以進一步豐富農村信用數據的應用場景,將信用與多重生活場景結合起來。例如,“信用+醫療”“信用+旅游”等,通過實施差異化收費政策、“先診療后付費”等舉措,提升基層群眾參與信用體系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打破數據壁壘方面,目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一大難題是各主體之間的數據沒有完全互聯互通。盡管多地政府正積極上線統一的信用信息平臺,打通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但在各金融機構之間,數據的流通和共享仍存在障礙。以“整村授信”為例,每家金融機構都需要在當地走訪村落,對農戶畫像進行多方評估,相當于同一工作在同一村莊多次循環,從整個金融業的角度來看,亦屬于重復勞動。
因此,下階段,銀行機構應將數據融合作為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用好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等信用體系建設成果,并加強與政府部門、征信機構、行業協會等部門的合作,建立信息交流機制。同時,通過和同業共享數據和信息,更好地了解當地的市場情況和客戶需求,為制定個性化信貸政策提供支持。
除此之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監管部門應做好頂層設計和對各地的監督工作,金融機構應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實施方案,落實各項工作措施,同時進一步宣傳普及信用的重要性和認知度,推廣相關金融知識,提高農村經濟主體的信用意識。
總的來說,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成效明顯,農村信用評級體系日益健全,金融機構應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根據地方亮點和自身發展持續深挖“信用”的價值并做出特色,因地制宜發展信用的疊加效應,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本報編輯部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