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楊怡明
“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商圈”,即“五進入”,已成為當下炙手可熱的金融服務模式。
自去年9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指導各金融機構集中開展“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商圈”的“五進入”教育宣傳至今,以“雙腳丈量”的金融服務已成為全行業的行動指南。
在信息化時代,躬身基層的貼心服務不禁讓人想到薪火相傳半個多世紀的農信“背包精神”。正是秉持這份精神與情懷,一代代農信人用腳踏遍鄉間田野,打下農村金融這片江山。如今的“五進入”更像是“背包精神”的延續、深化與傳遞,淋漓盡致詮釋著金融服務的溫度與情懷。
在交通便利、科技發達的今天,“背包精神”也隨著時代變化被賦予新的意義,但不變的是那份認真與赤誠。這種情懷與精神激勵著一代代農信人,乃至整個金融行業從業者,推動他們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貼身做好金融服務,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背包精神”的傳承與嬗變
“背包精神”源自20世紀50年代,當時老一輩農信人身背帆布包,包里裝著算盤、公章、票據、復寫紙,他們上門服務、就地辦公,這種風雨無阻的服務精神被群眾稱為“背包精神”。
盡管條件簡陋,但農信機構通過雙腳丈量金融服務“三農”路,可以更好把握農戶需求,有針對性地解決獨立個體遇到的金融難題,將金融服務延伸到鄉村“最后一公里”。同時,這如影隨形的貼身服務也讓農信機構在縣域農村金融市場中,逐步占據優勢、成為主力。
幾十年來,“背包精神”不斷發展,從信貸員們走村串戶開展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等業務,到近年來組建一支支“紅馬甲”金融服務隊走進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和茅舍民居,宣傳金融產品、講解金融知識、問詢金融需求……農信機構正用極具風格的營銷宣傳和服務方式,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浙江常山農商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饒勇飛告訴《農村金融時報》記者,企業要持續發展,必須有屬于自己的精神力量。農信社因農而生、因農而興、因農而強,“背包精神”經歷幾十年的沉淀,已演變為一種根植于農信發展的精神支柱,體現一代代農信人擔當使命的價值認同。
在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看來,“背包精神”一方面代表了農信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另一方面是農信機構充分發揮人緣地緣親緣優勢形成的一種重要營銷策略。同時,“背包精神”也是以客戶為中心理念的生動寫照,即“客戶在哪里,服務就在哪里”。
“背包精神”在農信系統的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但代表了農信系統對于服務“三農”、深入基層的堅定承諾,也塑造了農信系統獨特的服務文化,還促進了農信系統業務的快速擴張和持續增長。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在“背包精神”之下,農信機構為農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贏得廣大農民的信賴和好評,為農信系統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農信背包服務的“升級版”,“紅馬甲”金融服務隊如今已成為金融宣傳服務工作者的代名詞,尤其在農村幾乎家喻戶曉,村民們與“紅馬甲”們早已建立起深深地情誼。
“只要百姓需要,我們就可以把金融服務送到家門口,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米’。”這是大多數農信機構“紅馬甲”金融服務隊成立的初衷。同時,越來越多農信機構常態化開展“紅馬甲”金融服務隊走訪活動,掀起服務營銷客戶的熱潮。
近段時間以來,山西晉城的大街小巷,處處都有象征熱情與活力的“紅馬甲”身影,晉城農信全員組隊開展走訪營銷活動。
晉城農商銀行發揮“黨建+金融”優勢,通過在社區懸掛“客戶經理服務公示牌”,借助關鍵人資源,對社區居民開展批量授信,總行暢通辦貸渠道,網點提高辦貸效率。澤州農商銀行依托轄內網點市場、門店為著手點,以“網格化”走訪為載體,大力開展外拓營銷,走街道、入市場、進商戶,增強與區域客戶的情感聯系。
與此同時,縣域農村地區作為金融基礎相對薄弱的地區,也有越來越多身穿“紅馬甲”的農信機構工作人員帶著海報、宣傳單,與村民面對面“嘮家常”,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金融知識。
近日,在河北邯鄲市城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穿著“紅馬甲”的工作人員充分利用8小時以外的非工作時間,在保證業務正常開展的基礎上,組織開展金融知識宣講、社保卡換發流動服務、關愛老年人和特定對象走訪等活動。
“農信機構聚焦轄內主業,發揮網點和業務更深入下沉的比較優勢,發揚“背包精神”推動更多金融資源惠及廣大農村基層地區。”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李一帆說。
“用腳丈量”成為行業共識
在當前信息化時代,“用腳丈量”每寸土地不但沒有因為數字化程度加深而減弱或消失,反而成為行業共識和宣傳服務的基本工作模式。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指導各金融機構集中開展“五進入”教育宣傳,就明確要求各金融機構通過“五進入”活動,下沉教育宣傳重心,貼近金融消費者。近段時間以來,金融監管部門更是持續發文倡導整個金融行業做好“五進入”金融宣傳工作,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也于日前發布《關于開展2024年金融知識“五進入”集中教育宣傳活動的通知》。
在此背景下,農信機構將這項活動作為常態化工作定期開展。
比如,云南農信社今年持續深入組織“五進入”集中教育宣傳和常態化宣傳活動,將金融知識普及宣傳活動融入各族群眾民俗文化,營造了“內容有趣有料,形式有新有心”的宣傳氛圍。
福建華安農信聯社以金融助理駐村為契機,深入農村,向來往的村民普及銀行卡賬戶安全知識、反洗錢、防范非法集資、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等基礎金融知識,通過講解典型案例,深入淺出幫助商販和村民了解常見詐騙手段和套路,引導群眾樹立正確金融理念,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
青海化隆農商銀行近日走進日蘭、舍仁等村莊,通過“黨建+”等活動,為村民送去金融知識和金融服務以及最新的金融政策,還在活動現場向村民一一講解防范電信網絡詐騙、預防洗錢陷阱、防范貸款詐騙、存款保險、反假幣等知識,不斷延伸金融服務觸角。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農民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農信機構需要通過這些宣傳活動,向農民普及金融知識,提升他們的金融素養,以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金融需求。”田利輝表示,同時,農信機構也希望通過這些公益活動和宣傳活動,進一步樹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增強與農民的情感聯系,提升農民對農信機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背包精神”要與科技有機結合
科技為百姓生活帶來極大便捷,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廣大鄉鎮農村尤其是偏遠鄉村,以及農村老年群體,始終有一道有待突破的數字鴻溝。對于農村金融服務而言,突破鴻溝的關鍵是需要用“背包精神”更好地融合信息化科技力量。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背包精神”是金融服務人民群眾、金融人民性的重要體現之一,需要傳承下去。只是隨著金融行業發展與市場服務需求變化,可以以更多元化的形式體現,比如努力彌合數字化鴻溝、為基層群眾提升高質量金融服務和產品供給等。
“‘背包精神’需要與時俱進,比如現在常說的發展數字金融,如何推動更多金融服務線上。現在這個階段,就需要信貸人員深入到農村去,到客戶集中地方去,手把手指導客戶開通手機銀行,教他們使用,用實際行動告訴農民群眾,信息化數字化就在他們身邊。與此同時,從加強消費者教育角度看,普及金融知識、提高對農村消費者的重視程度,也是發揚‘背包精神’的一項新的極為重要的內容,符合當代社會的需要。”董希淼說。
隨著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程度加深,下階段如何將科技與“腿”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效,是包括農信機構在內的全體金融機構需要持續探索的課題。
“數字時代要用更智能的貼心服務來傳承‘背包精神’,推動農商銀行向智慧銀行轉型。”饒勇飛表示,一是要優化便民服務,加強和推進智能化系統建設,整合存貸業務、政務服務、生活繳費等功能,打造便民的移動金融平臺。二是要加大利民服務,注重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金融產品,加大普惠金融建設步伐。三是提升智能服務,推動具有農信特色的互聯網金融建設,實現傳統金融服務向互聯網金融服務轉變。
在李一帆看來,金融機構可以運用數字化聯網平臺,幫助個體分散、信用等級難識別的廣大農村主體逐步完善信用信息,提高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針對性與適配性。同時,通過數據積累、用戶畫像、線上線下交互等方式,不斷健全更適應“三農”領域的數字化風控模型,優化農村地區金融風險管理,筑牢農村金融風險防范屏障。此外,還可以充分利用公眾號、新媒體等宣傳渠道,在農村地區扎實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金融知識教育宣傳工作,不斷加大基層地區宣教力度。
(本報記者王愛靜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