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通過發布規范性文件,為梯度培育上海銀行業科技支行帶來綱領性指引,為全國科技金融發展提供上海經驗。
可以預見,隨著金融“五篇大文章”(即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深入推進,銀行機構打造特色支行或特色網點漸成發展趨勢。這些專營化的機構可以提供更具特色的金融服務,更有針對性地解決行業、企業或個人的“特別”金融需求。這對于包括中小銀行在內的整個銀行機構來說,都是推動自身轉型升級的良好機遇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事半功倍的路徑之一。
但同時也應看到,躋身科技支行梯隊后的金融機構將會面臨更嚴格的考核與評價,能在此“站穩腳跟”的專業化機構,除了本身在該領域處于同業先進水平外,還需要做到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專業精準度持續加強。
對于中小銀行來說,打造大型特色支行并非易事,也非朝夕之事。因此,既不需要盲目跟風,也不應一味求大博眼球,而需依據自身發展情況,因地制宜積極布局。可以先從升級網點專業化服務入手,從“小特色”做起,深挖當地特色產業和銀行自身較為特別的優勢,在服務戰略、服務對象、服務領域、資源布局、產品設計等方面做綜合考量和規劃,拿出適合自身的可行性方案。
具體來看,首先,中小銀行應把“以服務本地客群為主”牢記于心。無論打造什么樣的特色網點,均應以契合當地群眾所需、為群眾解決難點痛點為出發點,因此,應充分利用人緣地緣優勢,持續下沉金融服務,加大進村入戶走訪力度,傾聽更多群眾的心聲,深入了解地方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經營主體在信貸方面的需求,打造真正能解決當地群眾某些共性問題的特色網點。
其次,中小銀行可以依據當地政府發展規劃及產業發展走向,增設相應的特色支行或網點。例如,在海洋資源豐富的地方打造海洋特色專營支行,在生態發展環境或自然風光較好的地區打造綠色支行,在邊疆民族地區打造符合民族文化和金融需求的特色港灣等,并在貸款審批機制、考核機制、風險評估等方面單獨列項,引導加大對當地特色產業的支持力度。
此外,中小銀行還可以將地方傳統文化、大型公共場所及項目與銀行發展結合起來。一方面,依據歷史故事、地域性標志人物等打造相應的特色網點,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突出品牌效應。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大型公共場所,比如重點景區、知名文化場所和商業項目、大型社區、高校、醫院等,探索為其提供專項金融服務,并融入行社相關金融服務,進一步打造極具針對性和精準度的特色化網點。
總的來說,金融“五篇大文章”發展前景廣闊,無論大型銀行還是中小銀行,都應乘勢而上,依據自身能力和清晰目標,通過探索特色化發展和科學理性規劃實施,打造相對鮮明的特色品牌,讓特色支行或網點擁有自己的DNA,而非趨同的走形式或趕潮流。
本報編輯部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