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衍水
“我們作為金融特派員來到基層,就是要用金融服務幫助農民,打通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福建省寧德市福鼎管陽鎮金融特派員王其陽對《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2020年5月以來,寧德市委組織部、人民銀行寧德市中心支行聯合選派金融干部三批累計269人到126個鄉鎮(街道)掛職,掛職人員服務范圍覆蓋全市鄉鎮(街道),為加快實現推進金融產品供給和鄉村發展需求無縫對接,助力寧德走出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打下基礎。
人民銀行寧德市中心支行有關負責人告訴《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要發揮跨部門“幾家抬”工作合力,推動金融機構進一步下沉服務重心,選派金融特派員下鄉掛職,讓金融特派員當好政策對接“聯絡員”、支持三農“服務員”、鄉風文明“指導員”和普惠金融“宣傳員”。
“雙重身份”彰顯服務優勢
“沒想到白茶商標使用權也能貸到款,真是幫了我的大忙。”福鼎市陳先生主要經營一家茶廠,由于生產線升級改造,資金周轉出現困難。了解到該情況后,福鼎市桐城街道金融特派員蔡方庭向他推薦了“茶企貸”,并很快幫助其申請到了100萬元周轉資金。
福鼎金融特派員搶抓政策窗口,以推進“金融支持國家農業(白茶)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為契機,積極推動政策更好地在轄區落地,有效提升金融服務質效。截至今年3月末,福鼎市涉茶貸款余額51.24億元,同比增長43.93%。
寧德市金融特派員不僅發揮“金融系統員工”和“掛職鄉鎮干部”雙重身份優勢,助力做好政策對接的“聯絡員”,推動金融資源向基層傾斜配置,還在推進產品創新上發力,通過整合盤活生產要素,將金融活水持續引向農村。
霞浦縣是南方海參主產區,年產值約72億元。在該縣圍江村的海參養殖戶蘇大哥向《農村金融時報》記者感慨道:“當時手頭資金緊張,只有海參存貨,沒辦法貸到款。現在銀行有了‘海參質押貸’,用積存的海參貸到了260多萬元,還可以滾動使用,很方便。”
為整合盤活漁排等海上生產要素,霞浦縣沙江鎮金融特派員呂進修主動走訪收集有貸款需求的養殖戶信息,幫助養殖戶以海參存貨或者漁排等農業設施為質押獲得貸款,帶動2000多戶養殖戶發展產業,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村民融資擔保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
據悉,寧德市已建成福建省首個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平臺,率先實現市、縣兩級農村生產要素的“確權登記、價值評估、抵押融資”。寧德市金融特派員立足當地特色產業,創新和推廣海參質押貸、漁排養殖貸、茶園契約貸等生產要素產品,為鄉村振興注入金融活水。截至今年3月末,寧德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平臺累計融資13.01萬筆,金額141.96億元。
政府主導各方參與信用建設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構建鄉風文明,提高農村文明程度,離不開良好的信用環境。據了解,寧德市致力營造政府主導下各方參與“共建、共享、共認、共用”的信用建設格局,大力推動“金融信用村、信用鄉鎮”“海上信用漁區”的創建工作。截至2022年年末,寧德市累計評選金融信用鄉鎮31個、海上信用漁區19個、信用村609個、信用農戶34.31萬戶,信用貸款占比較掛職工作開展前提升13.96%。
針對農戶的信貸需求,寧德市金融特派員以“整村推進、批量授信”模式為抓手,在掛職鄉鎮開展信用農戶評定和金融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工作,對獲評信用戶、信用村鎮在貸款利率、授信額度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鼓勵農戶通過信用評定獲得信用貸款進行融資,營造良好農村金融信用生態。
如何讓普惠金融服務得到進一步普及和推廣?這需要和鄉親們保持“零距離”。
“鄉村實體經濟需要金融活水滋潤。當初派我們來,就是為了更好地打通農村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最后一公里’,破解發展要素保障難題,優化營商環境。”寧德市蕉城區飛鸞鎮金融特派員周芳對《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周芳在飛鸞鎮設立普惠金融工作站,并選派6位信貸員作為金融助理,駐點飛鸞鎮21個行政村(社區),在群眾家門口提供零距離、全方位的“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在周芳掛職的一年時間里,普惠金融工作站已為飛鸞當地群眾和企業提供5746萬元的授信服務。
(編輯 張鈺鵬)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