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飛
今年以來,我國農村金融領域喜訊頻傳,河南農商銀行、江蘇農商聯合銀行、江西農商聯合銀行等三家省級農信機構先后開業,標志著我國農村金融改革邁出了堅實步伐,取得了顯著進展。
錨定支農支小
深耕本土市場
支農支小是農信系統的“根”與“魂”。服務“三農”與小微企業,致力于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是三家省級農信機構的根本宗旨。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三家省級農信機構完成改制并開業,將為“三農”和小微企業帶來更加優質、高效的金融支持,有力促進地方經濟繁榮發展。
河南農商銀行開業即明確“堅守支農支小市場定位”。在2月26日開業儀式上,河南省相關領導強調,河南農商銀行要堅守支農支小市場定位,深入對接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機制,積極落實小微企業融資協調機制,拓展農村居民和“新市民”綜合性金融服務,堅定不移走好農商特色經營之路。
4月8日,江蘇農商聯合銀行開業暨銀企簽約活動在南京舉行。江蘇農商聯合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胡建斌發文稱,農商行與“三農”和小微企業有著天然的紐帶關聯,支農支小是初心使命,是農商情懷,是政策要求,更是市場選擇,改革后的江蘇農信對于市場定位不改執著與恒念。
4月17日,江西農商聯合銀行開業暨政銀校企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南昌舉行。據悉,江西農商聯合銀行將始終堅守“農商姓黨”的政治底色,牢記支農支小的初心使命,不斷增強“做小做散做本土”的戰略定力,聚焦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表示,改制后的省級農信機構應引導省內農信機構從以下幾方面加大對“三農”和小微客戶的信貸支持力度:一是強化考核指揮棒作用,通過績效考核、信貸額度分配等手段,明確信貸資源傾斜目標,激發農信機構服務“三農”與小微客戶的內生動力;二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化與政府、高校、企業戰略合作,構建全方位、專業化金融服務網絡;三是引導省內農信機構圍繞“三農”和小微企業特性,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模式,如推廣活體抵押貸款、推進信用村建設,降低融資門檻。同時,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手段,優化信貸審批流程,精準防控風險,降低運營成本。
提升風控能力
維護金融穩定
化解歷史風險、維護金融穩定也是農信改革的重要命題。三家省級農信機構均將風險防控納入核心任務。
河南農商銀行的成立,是河南省農信系統改革模式的重大調整,有助于集中處置潛在風險。上述河南省相關領導表示,要圍繞打造“一流農商銀行”目標,聚焦服務“四高四爭先”,向改革要動力、以改革促發展,扎實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不斷提高金融創新能力、經營管理能力、防控風險能力。
江蘇農商聯合銀行的組建將進一步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升風險防控能力。江蘇省相關領導表示,江蘇農商聯合銀行要強化風險防控,加快建立健全權責一致、激勵約束相容的風險防控責任機制,支持優質農商行參與村鎮銀行改革化險,守牢風險底線。
江西農商聯合銀行也注重加強內部治理,完善風險防控機制。
這三家省級農信機構的改制開業,將有助于化解農信機構風險,維護地方金融穩定,為農村金融市場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珩認為,省級農信機構可通過以下方式有效化解轄內機構風險,確保金融穩定和健康發展:一是推動轄內農信機構(含農信機構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合并重組,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運營效率;二是為轄內農信機構引入優質戰略投資者和優質法人股東,改善治理結構,提升管理水平。多數農信機構因歷史原因存在股權分散、治理薄弱等問題,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可實現“強強聯合”;三是通過資本補充機制,推動轄內機構發行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等,補充資本,提升其抗風險能力。
隨著更多省份農村金融機構加入改制行列,農信系統正從“分散經營”邁向“省級統籌+縣域深耕”“統一法人模式”等新階段。未來,如何將改革紅利轉化為服務效能,在支持實體與防控風險間實現動態平衡,將成為檢驗改革成效的關鍵,而三家省級農信機構的探索將為這一進程寫下生動注腳。
(編輯 張博)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