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曹沛原
盛夏驕陽似火,在緊靠北京市南六環的一座村莊里,一戶老宅正在進行大手筆翻新改造。
這戶位于北京市大興區青云店鎮北野場村的老宅,是村民田振英的寶貴財富——一塊180平方米的宅基地。
對于78歲的田振英來說,這樣的變化無不見證著時代的發展——大興區作為國家新一輪農村改革試驗區,2015年被國務院確定為農村“三塊地”改革試點區縣,是北京市唯一參與項目試點的地區。
時至今日,種種變化歸根結底離不開“地”,同樣離不開“資金”。近年來,為滿足農村土地復雜而多元的資金需求,北京農商銀行循序漸進,做了一次又一次有益嘗試。
從率先推出全市首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專項融資產品,到新民居貸款助力宅基地上農宅建設修繕,一場圍繞“地”做文章的系統創新在北京農商銀行落地、生根、發芽。
《農村金融時報》記者于近日赴北京市大興區青云店鎮北野場村進行調研,記錄下在“三塊地”改革中涉及農村金融需求的一些人與事,并從側面更深體會到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和溫暖度。
始終跟著農民需求走
把金融專業與社會問題民生服務結合起來,帶著金融的思維和對農村、農民的關愛來開展工作。在直面農村金融需求問題上,北京農商銀行無疑打開了新格局。
“這個老宅子我住了將近40年,長期沒有修繕,有的窗戶都關不上了,孩子們經常勸我翻建一下,但動輒幾十萬元的翻建成本對于農村的普通家庭來說,是不小的負擔,所以,我遲遲沒有做出翻建的決定。”站在宅基地翻建現場,田振英感慨萬千,作為鄉村的建設者和參與者,她見證了村莊多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沒有國家的好政策、銀行的好產品,我們想要翻建,缺少的資金就得找親戚朋友去填補。”田振英回憶,在為翻修老宅缺資金而犯愁的時候,孩子們給她帶來了好消息。
對農民而言,金融服務好不好,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好產品與高效率。
“北京農商銀行新升級‘新民居’貸款產品,兒女作為共同借款人,像我這樣高齡的農村老人也能獲得用于宅基地房屋翻新的信用貸款,而且利率在3.5%,手續簡便,效率很高。今年6月份,我申請45萬元貸款,款項到賬后,老宅子隨即開始翻新改造。”在接受采訪時,田振英滿眼憧憬地說,“房子改好以后,主要用于出租,能增加一部分收入來源。”
“我們這款‘新民居’貸款產品,也是目前市場上唯一支持農宅建設的貸款產品。”北京農商銀行大興支行個貸業務部負責人羅斌補充說。
“我們前期通過長時間的線上線下調研,深入了解農宅建設金融需求,確保產品在今年春耕前煥新升級,使其更貼近農村居民需求。”北京農商銀行總行鄉村振興部客戶經理石磊表示,此次升級的產品,降低了門檻,放寬了限制,豐富了增信手段。如,貸款人的年齡上限提高到80歲,直系親屬可以作為共借人申請貸款;貸款用途增加用于宅基地裝修;信用貸款條件也進一步優化。截至目前,“新民居”貸款已助力288戶農宅修繕,貸款額超8800萬元。
集建地入市專項產品落地
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被統稱為農村“三塊地”改革。
西紅門鎮宅改項目則是“三塊地”改革的一個縮影。而置身其中的農商人,不斷總結經驗,探索出一條提高金融服務質效的路子。
“項目規模大,資金需求急迫,且涉及多個環節,包括土地整理、開發建設、產業運營等。同時,這些項目在政策和操作模式上與傳統項目有顯著差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相關金融機制尚不完善,現有的金融服務難以滿足其多元化資金需求,亟須金融機構改革創新。”北京農商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政策研究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北京農商銀行于2016年初率先推出全市首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專項融資產品,共包含土地整治貸款、開發建設貸款、產業運營貸款、商業用房按揭貸款等4款子產品,有效滿足入市試點涉及的土地整治、開發建設和產業運營3個階段的資金需求。憑借該產品的優勢,成功為北京市首個集體土地整治試點項目提供34億元的貸款支持。
截至今年6月末,北京農商銀行累計為大興區10個鎮試點項目提供520億元授信支持,為項目區域順利推進土地騰退整治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提供了資金保障,同時也積極促進了當地農村環境的改善與產業的蓬勃發展。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